王家院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黄渚镇王台村,距今约二百五十年,属清代民居“四合院”建筑,系一进院落样式,正、倒、厢房均为三开间,共计有房屋12间,四座房屋两两相对合围,使院落构成标准的正方形。该四合院经历了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活动的人为损害,自然风雨侵蚀和本世纪初5.12汶川大地震的损毁,以及震后维护、拆迁重建等致使四合院原有的建筑面貌有较大的改变;另外据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房屋主人常年身体不适,而且久治不愈,怀疑是砖雕装饰中的人物和动物作怪,因此将部分砖雕人物、动物打碎;目前经过5.12地震灾后重建的人为修缮和改造,使该四合院左右厢房遭受拆除,在原址上新建砖混结构平房两座,现存大门(图1)、正房、倒房三个原始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庆幸的是现在镶嵌在遗存建筑和拆迁下来的砖雕作品60%以上的保存比较完整。从王家院遗存建筑来看,其砖雕装饰最具特色,其砖雕装饰集中分布在门柱、墀头、山花、屋脊等处。王家院虽经历史岁月的洗礼,但沧桑间流露出古朴的建筑装饰痕迹,给我们提供了无暇的想象空间。综合分析其砖雕造型艺术,基本具有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统一与变化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艺术与文化特征。
一、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砖雕是古建筑的构建装饰,属于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范畴。对古建筑构建装饰的欣赏,能品味百姓勤劳朴实的生产生活状态,能诱发欣赏者的思古之幽情。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形,是古建筑装饰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作为建筑附属构建材料“砖”的雕饰,虽然不是独立的艺术品,但可称为是建筑艺术的器官,有了它的存在会使建筑艺术更具艺术特色和欣赏价值。砖雕是我国民间的一门传统建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往往这些古代建筑中的装饰构件随时代的变迁,建筑的毁灭而烟消云散,对它们的研究、保护和关注不但是对民间艺术遗产的挖掘,而更重要的是对地域性本土民俗文化的间接传承。
王家院建筑装饰砖雕表现题材丰富,有人物场景、祥瑞动物、花卉造型、器物图案等,砖雕作品中在表现人物、鸟禽、几凳、花卉、山水、器物等物象时,其雕饰手法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刻等各种变化。在《左传》中有“厚敛影墙”的记载。这里的“影”,即是“雕”的意思。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在建筑中已经使用刻镂艺术了。王家院砖雕作品把圆雕、镂雕技法交替运用,更加使雕刻的形象栩栩如生,构成的图形美观而大方。从艺术造型手段上进行分析,王家院砖雕作品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画面内容,用精巧的雕刻技巧来塑造作品构成内容。虽然王家院砖雕的产生于属清代,但并没有完全将我国清代“繁缛细巧”的砖雕风格体现,工匠们没有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却也不失细节的描绘,反而更加使砖雕作品都具有形象简练、造型精准、动态自然、构图饱满和风格浑厚的特点,从而增加了观赏的整体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王家院砖雕作品中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形象塑造,无论是动态安排还是细节刻画都经过慎密推敲和安排,具有美观大方、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图2、3中人物(残部)、动物、器物以及几何纹样造型精准而写实,充分说明了雕刻工匠扎实的艺术造型功底,但每个局部都能服从作品构成的整体需要,尽量削弱了民间砖雕作品中包含的程式化匠气,映衬着作品中所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细细琢磨每一件砖雕作品都蕴含着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使砖雕作品具有物象表现的写实性和意蕴表达的写意性特征。
二、统一与变化相结合
砖雕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装饰艺术之一,在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装饰部位有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等处。砖雕涉及体裁广泛,有人物场景、神话故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以及图案器物等,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进行主题性的巧妙组合。镌刻表现手法上吸收了绘画、木刻诸长并得以发展,形成砖雕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古朴大方,有的直抒胸怀,有的画中藏意,同时注重我国传统书画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形成了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青砖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其雕刻囊括了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技法,一幅精美的砖雕往往由数层图案构成,重叠呼应,浑然一体,有极强的立体感。
依据一座古建筑的砖雕装饰构件虽然在材料选用、镌刻手法上高度统一,但在表现内容上有追求微妙的的变化,建筑的整体布局,根据建筑构件的形状、规模、数量所表现的内容各异。图4是王家院屋脊砖雕装饰局部,数十块长宽尺寸完全一致的屋脊砖雕,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刻工细腻,形象逼真。所表现的题材都是花卉,所选用的材料和色泽完全一致,在屋脊上并列成一排非常整体美观。但是细致比较每块砖雕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辨,每一朵花的品种截然不同,或含苞待放、或怒心绽放、或正迎观众、或侧转含羞、或迎风摇曳、或沐浴阳光呈现出花的千姿百态;每一枝花叶大小形态完全不一,或茂盛招展、或嫩叶初发、或一枝独秀、或簇拥重叠、或正面献媚、或侧背撒娇展现出叶的万千变化。因此,王家院这种独具匠心的雕刻技艺使整体划一的砖雕作品呈现出高度统一与微妙变化艺术特色。
三、人文与自然相结合
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砖雕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雕刻师借助砖雕所需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艺术审美能力和砖雕镌刻技巧,在精神意识、物质材料以及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在这一创造过程中表达的是精神文化的艺术创造行为,也是传播民俗文化、表达作者思想、展现雕刻技艺的文化形式,可见砖雕艺术也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无形中能够提升房屋居住者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同时也起着赏心悦目欣赏功能。
古民居中的建筑构件“砖雕”作品的形成与产生,与屋主人、建筑师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成县黄渚王家院砖雕表现题材与内容丰富,雕琢有人物、走兽、花卉、树木、珍宝以及装饰图案等,有人物、仙鹤、狮子、瑞鹿、绵羊、凤凰、鸳鸯、喜鹊、大雁、蝙蝠、松柏、菊花、荷花、芙蓉、牡丹、莲花、梅花、云朵、绣球、绶带、花瓶、画戟、书案、珍宝等二十余种自然界存在的物象,用寓意吉祥以及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主题内容进行呈现。古人在砖雕构思方面,多数都以吉祥如意、福寿平安、忠孝节义、八仙八宝等的象征图案和古装戏剧、楼阁轩榭、飞禽走兽等题材绘编画面。这些图案虽然带有封建色彩,但以形式论之,确实构思精巧,技艺精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所以在艺术上有其相当感人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感染。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图5、6中将自然物象中丰富的内容巧妙设置,复杂的结构精心镌刻,从整体上看砖雕作品富于层次、主次分明,艺术性地再现了自然物象,展现了砖雕工匠们关爱自然的艺术情怀。
这种源于自然、情系自然的艺术创作理念,正是民间艺术品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淳朴的艺术创作观。虽然他们在砖雕创作过程中崇尚自然,但是并非是完全照抄或描摹自然,仍然遵循着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将自然物进行提炼概括、布局重组、突出主题和艺术表现,凝聚了雕刻工匠的思想情感,再现了自然物象的艺术内涵,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文化品位,蕴含了祈福求祥的人文精神。所以,管窥王家院砖雕艺术作品之后,能让我们清晰可辨一种人文精神表达和自然物象再现的民间艺术生存状态。
四、艺术与文化相结合
以吉祥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现存古民居砖雕艺术,已经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民间工匠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将内容、形式和风格做到了基本的相统一,充分吸取绘画、木雕等艺术特长,借助媒材特有的性能,利用娴熟的雕刻技法,创出了丰富多彩的和谐美观的艺术形象,时隔数百年仍然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诚然,古民居砖雕的艺术鉴赏价值与精神文化价值并存,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和丰富精神生活,今天我们对古民居砖雕装饰艺术文化价值的发现和寻找,是对地域性民俗文化与民族情感传承的具体行动。
建筑装饰是指对建筑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建筑及建筑构件的艺术加工处理。建筑装饰不仅是为美观而设,同时还蕴含民族、地域、宗教、伦理、习俗及情态意象等文化内容于其中。一座建筑中的装饰,全面地反映着建筑的特征,可以说是房屋的精华所在。……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紧密结合,呈现出特有的民俗特色,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体现着人们精神的需求。通过对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可以小中见大,对其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瞥见一隅。归纳民居建筑装饰所呈现的文化现象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民居建筑装饰将文化的、精神的审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把安全、幸福、自由、和谐的生活精神进行转化,体现“禳灾纳吉”、“延年益寿”、“子孙兴旺”等的心理意识,例如仙鹤象征长寿,蝙蝠象征福运、喜鹊象征喜讯、瑞鹿象征福禄等等;二是利用民居建筑装饰表达平顺安康的民俗意愿,如“渔樵耕读”表达自然条件下的理想生活模式,“梅兰竹菊”传递待人接物的高洁品格等;三是借助民居建筑装饰寄托家族富贵的美好愿望,如图7中体现追逐达官贵人政治地位的功利思想。
艺术能承载文化的传播,文化能提升艺术的品位。纵观古民居砖雕作品,民间工匠借助了砖雕这种原始古朴的民间工艺,在区区方寸间的雕刻着民众的审美素养与民俗文化的历史信息。
砖雕是中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它是在建筑的砖面上来进行雕刻的,并且通过不同部位和不同内容的雕刻之间的配置、组合、呼应,构成统一而完美的艺术形象。我国砖雕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手法和风格特点。区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于砖雕艺术中,形成了中国砖雕艺术博大精深的面貌。综上所述,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是成县王家院的砖雕艺术与文化的基本特征,虽然它只有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品读它能初步阐释当时地域性本土民俗文化意蕴,研究它能基本饱览当时地域性民间砖雕艺术的风貌。
【张永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