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细节你可曾留意

2013-04-29 00:44:03曾祥勇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3年8期
关键词:钟表

曾祥勇

我们在看一些名家作品时,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种事情我也经历过啊,这种想法我也有过啊,怎么我就是没能把它们写出来呢?

其实,说自己跟他们有相似的经历与想法,既对又不对。人生中许多大体的历程和感触固然是相似的,但是敏感的人总能关注到一些极易被忽视的细节,而生活的情致与韵味、思想的绚烂与深邃,往往都是由那些细节衍生出来的。

同样的事物,摆在不同的人面前,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你,留意到那些具有惊人之美的细节了吗?

>>【例文一】

有什么用

文/叶倾城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掳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她五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地以儿童体现。历朝历代,都拿童谣当作天谶。

我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她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头问我:“为什么?”

这应对出乎我意料,我一愣:“当然了,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上一次被问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清朝宫斗片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不可磨灭作用的。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因为它的浅显,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这么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说出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数百万年,我们所需的,不只是工具。”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立定跳远好干吗?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我估计雪兔也是保护动物吧),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自己的人生谱系里:知识最高,智慧最宝贵。美,就是美。正如爱情就是爱情。我爱这所有的无用之物。

(选自《读者》2012年第14期)

童言无忌,却也能反映出最真实的一种心理状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个体都会产生影响,哪怕她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孩子的有些话,大人们很轻易地就放过了。坐在邻桌的陌生人,许多人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我们也许错过了许许多多了解人心的机会,从而进一步错过了许多次叩问内心提升性灵的契机。关于“有用”与“无用”,远到庄子,近到莫言,都说过很多了。可是有多少人会敢于选择走一条“无用之路”呢?这或许是一个只有时间才能验证的问题。

>>【例文二】

十点八分四十五秒

文/林清玄

我时常留意到报章杂志上的钟表广告,发现大部分的钟表都指在一个接近的时间上,十点八分四十五秒是最普遍的,也有十点九分零秒的,也有十点十分三十秒的。不管表针指的时间是多少,时针和分针一定是呈V字形。

据说钟表之所以指在这个时间上,是西方的许多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一则它呈V字形,在西方是胜利的象征;二则它同时上扬,有美学形式,令人感到欣悦;三则它的形状如鸟展翅,给人奋发之感。有这种种的好理由,所以全世界的钟表广告,不分地域不分种族,时间全指在十点十分左右。

可是,有一个更重要的实质因素,却被心理学家忽略,就是十点十分在一天之中到底象征了什么?

钟表是工商时代的产物,一有了钟表,人就脱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时代。那么工商时代的生活如何呢?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是在八点左右上班,私人机构约在九点上班,商店是在十点开门,十点十分无疑是一个人一天中最好的时间。八点刚刚睡醒不久,头脑还处在昏沉状态;九点则尚未安心,工作不能就绪。到了十点十分左右,头脑也清醒了,工作也安顿了,正处在精神与效率的巅峰,不论做任何工作,这个时候大概都是最得心应手的。

十点十分也是决策的时间,许多公司在这个时间开主管会议,许多决策也多是在这个时刻决定,那是因为大家在这个时间最清醒。所以说,正如钟表广告所指出的,十点十分是人一天中最好的时刻,是最好的定点。我想,世界上大概很少有人在十点十分赌博、杀人、淫邪、放纵的,那么,它不只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善良、最清净的时刻。

我有时路过钟表店,总会注意店中悬挂钟表的时间,假如看到所有的钟表都指向十点八分四十五秒,就感觉这是美感和讲究品质格调的店;反之,若看到一壁的时间都乱七八糟指向不同的方向,则会大为感叹,为什么不能选择最好的时间呢?

钟表如此,人生亦然,如果我们常把一天或一生的标准定在十点八分四十五秒的巅峰,常保持那样的上扬、奋发、清明、觉醒、善良、清净,充满了活力与干劲,成功又有什么困难呢?

(选自《广州日报》)

我相信不只林清玄先生关注过钟表广告上指针的问题,可是除了与钟表或广告相关的专业人士,会进一步去探讨其中缘由的恐怕不多。林先生的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思索与探究到底可以如何层层深入,在相对的篇幅内能挖掘到什么程度。那么,除了钟表之外,我们是否留意过其他的广告现象呢?除了广告之外,又有哪些生活层面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的表征呢?简单的事物背后,很可能有较深厚的文化背景在支撑着。作为高中生,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粗浅的知识层面,应该要有对文化根源的探索意识,否则就容易落入“有知识没文化”的新时代俗人之流。

>>【例文三】

寒 色

文/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龙应台《目送》)

一个巧妙的回环式结构,将“家”的传承意义用形式展现出来。一个具体的家庭,或许只是一段时光与生活经历的存在,可是一代代传承下去,变成了“永恒”。龙应台对细节的捕捉是极精确到位的,可是在精准之余,她又能用温暖的文字描摹出一帧帧每个人都觉得似曾相识的画面。在人世漂泊的旅途上,家,是千江寒色之中最温暖的那一盏渔火。起床、早餐、上学、带饭、带伞、晚上作业、周末出行……这样的细节,难道我们没有经历过吗?难道我们没有书写过吗?其实,难就难在,记录到何种地步,以及记录之后的提炼与升华。这或许要靠一定的天赋与悟性,或许,只需岁月给你更多的磨洗。

编辑/姚 晟

猜你喜欢
钟表
钟表的信
钟表的信
家教世界(2023年10期)2023-05-10 04:32:52
认识钟表两病号
国宝萌萌哒
——钟表也要萌萌哒
丽娜认钟表
中华家教(2017年12期)2017-12-15 00:39:36
钟表的认识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
钟表
钟表密码
好孩子画报(2014年6期)2014-07-25 06: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