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靖船场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梧宅的村子,村后有一座千年古刹,这里洞幽石奇,风景优雅,笔者在实地调查意外发现,这里还是与初唐开漳历史紧密悠关的古战场。
一,兼具历史人文积淀和旖旎自然风光的石门岩
梧宅是南靖船场镇北部山区的村子,村子北侧高达千米的石鹰山,是该村(也是船场镇)与奎洋镇的分水岭,而在这座长满茂密森林的大山南麓俗称尖山的山旮旯里,也就是在村子北侧,座落着一座千年古刹——石门寺。据说,唐贞元末年(805),一位中年高僧王枚玉(法号禅苑)从江西涉水攀山,一路化缘到船场镇的石鹰山上。他见群山连绵,峰峻林茂,石奇岩峭,水秀泉清,胜似神仙境地,便在石鹰山下建了土墙茅盖的草庵,供奉由他随身带来的地藏王菩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他见山下水帘洞风景更加宜人,便于翌年在洞前林间(今庙址处)建起第一座砖墙瓦屋的寺庙,因该寺地处两天然巨石形成的“山门”之内,故命名“石门寺”,并于寺门题写一副对联: “石出水落幽明地,门岩山深宝佛藏”。如今寺内仍供奉地藏王菩萨,这付历经一千来年的嵌头联依然在寺门的两侧(在近年来的修葺之中,上联改为“石出水落游名地”)。该庙建成后,便成为附近山区乡村(含奎洋、金山、龙山等地)村民信众前来烧香祈福之圣地。
时至唐穆宗长庆二年(822),高僧王枚玉因在当地见到山涧石洞间藏有诸多骨骸陶瓮(据当地老辈人口碑相传,这些是当年陈政陈元光奉命赴闽平乱开漳活动时在这里的一场恶战中罹难的唐军将士骨骸)。出于出家人的侧隐之心,高僧王枚玉把这些骨骸陶瓮收集起来,于石门岩寺左前方山坡上集中安葬,并以其博大胸怀在石门寺庙里地藏王菩萨雕像前竖起一块小石碑,上刻“大众爷公”四字,让这些在开发漳州的征战中死难的唐军“大众爷”共享信众朝拜地藏王菩萨的香火。致使如今大多信众竟误把地藏王当为“大众爷公”。延至清嘉庆十八年初冬,由于村民在许多石洞中又陆续发现许多尚未收殓的骨骸,于是乡贤筹资在原来王枚玉所造之“大众爷墓”旁边再造一处新的“大众爷墓”,并在墓前镌刻“同归所”墓碑,该墓碑与所立时间碑文至今犹存。话说回来,高僧王枚玉在建寺葬骸的同时,还募资鸠工辟洞修径、凿池栽荷、植梅插竹、铺路造桥,建亭筑阁,把庙宇四周治理成善男信女在朝拜之后可以舒心游览歇息的风景名胜,至今留下诸多唐代胜迹。唐宣宗大中六年(852)三月十五日,高僧禅苑圆寂于石门岩寺,享年91岁。其中在石门岩创建寺庙、整治环境、传经布道、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广施善行达47年之久。当地村民为纪念他,怀念他的建寺以及开发这片山区的功德,便在景点“石门”后侧为他建坟墓,并竖上“开山祖师”的石刻墓碑,还塑像配祀于庙中地藏王菩萨旁边,供人们祭拜。
石门寺虽地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但因其有诸多灵异传说故事,加上遍布山上的奇石和深幽的洞穴等天然景观,名气不迳而走,引得许多文人墨客不顾山路崎岖攀岩越岭前来造访。据《石门岩志》载,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知漳期间曾到鹅髻山讲学,之后曾到慕名石门寺游览,南靖奎洋人、清代大数学家庄亨阳曾在寺后“听泉”景点边结庐求学,南靖龙山人、清康熙学士吴铎也多次到石门寺朝圣,并留下多篇诗赋。
石门寺地域历史悠久。1986年,考古人员在梧宅村后尖山的水帘洞里出土了石斧等磨制石器,经鉴定系新石器时代先民穴居洞遗址。可见八千年前就有我们的先人在这里居住和生活。此外,石门寺还有外景四大名胜(老鹰石、水帘洞、八仙山、仙人桥),地下三大奇洞(霞烟洞、怀荫洞、螺旋洞),景区十八观(古桥亭、龙吐气、十二飞瀑、龙泉、 鹿苑朝天阁、听泉、孔子坐车、金鳌望蓝天、玉蟾跃天阙、双望亭、豹隐石门、白石仙姑、天桥飞渡、双猴望月、绝顶荷叶盘、神舟登月、明香园、摩天洞群)等景点。使之自古就享有有山秀林蔚、风清泉甜、石奇洞幽、景美神灵之誉。
由此可见,石门寺兼具浓厚历史人文积淀与优美自然景观于一体,不仅风光旖旎,而且是寻幽探古、研究开漳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址。
二、这里曾是陈政父子征闽活动的又一古战场
据史书所载,唐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将军奉高宗之命,率中原府兵千里戍闽平乱并开发闽南。入闽之后,与这里不服唐政府管辖的“蛮獠”部队打了无数次胜仗,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却在漳平华安交界的九龙山被十八峒寨联军以优势兵力围困3个月,幸得朝廷派陈政母亲魏太夫人及其子陈敏、陈敷率援军赶到(陈敏、陈敷在浙南江山染病而亡,魏太夫人挥泪葬子,继续率军南来),解了九龙山之围,之后又收降了位于汰溪的桃源洞诸蛮,在九龙江北溪平原浦南一带建村落,垦田园,种稻黍,休整军士,安置家眷,招徕流亡(这是唐军在闽南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宋代这里被称为“唐化里”)。休整后又接连攻克“蛮獠”叛军占据的芝山蝴蝶洞和兰水梧山(今梧宅)蚯蚓洞(即陈元光平闽十八洞之“杜槿精”)。此时,陈政父子又接到朝廷来的一道圣旨,命陈政即日讨伐反王柳斜,捉捕归案。
这柳斜将军的老家就在梧宅村后的尖山峒(一千多年过去了,笔者于近日在梧宅村实地调查中意外地了解到,如今该村民聚居点还在,只是从“峒”变成了村,就叫尖山后自然村,村民有100多人,都姓柳,真是奇了!)。据载,柳斜原在朝中当过武将,见高宗皇帝昏庸腐败,凡事都听武则天的裁决,朝政大权旁落武三思、来俊臣之流手中,任他们大兴冤狱,残害忠良,一气之下便弃甲归田。传说柳斜将军回到家乡兰水故地(今南靖)梧宅尖山峒后,听风水先生说,柳氏祖坟上出现王气,就应在柳将军身上,柳斜野心顿起。于是打制兵器,招兵买马,操练起来。这事被探子密报朝廷,高宗大怒,下旨令陈政即日起兵赴反贼巢穴兰水故地擒拿叛贼柳斜。
柳斜原是朝廷一员战将,武艺高强,经过正规训练,精通带兵之道,自然与这里的“蛮獠”峒寨联军不是同一个水平,这注定了这场征战的残酷性,因此,它可以说是九龙山战役之后的又一场血腥鏖战。
短短时间里发生在梧宅一带的唐军两场平乱战斗,尤其是后一次的平定柳斜之乱,地方史志全无记载,现在我们已无法了解这次激战的情景,幸好这场发生在梧宅山野的战斗过于惨烈,故其大致情况被梧宅村民代代口碑相传,又幸赖今天还健在的老文史工作者王雄铮有1991年采访梧宅村花甲老人石肖章的笔录,从中可以了解到这场恶战的些许情况:陈元光驾着心爱的战鹰,跟着父亲陈政率领唐军从金山翻过石鹰山之后,离柳斜叛军所屯兵的尖山峒已经不远,唐军便在半山坡上一处平地安营扎寨(这个地方今天还保留着“营顶”的村名)。陈政派出与柳斜作战的是能征善战的年轻校尉赵渊,两军在山谷里对垒,当时这里战鼓声,嘶杀声响成一片,可以想象战斗激烈的程度。据说赵渊与柳斜战了三十余回合,柳斜夹住赵渊刺来的枪,柳斜力大,枪杆被拗断了,两人各持半节枪在马上乱打。正在此时,陈元光和许天正率领大军赶到,柳斜新募的兵勇,纯属乌合之众,一触即溃,四散而逃,柳斜骑马取小路翻过石鹰山逃到金山地界斗美村。陈元光和赵渊合兵一处,进驻尖山后,清除柳斜的巢穴尖山峒,又是好一场激战。话说赵渊少年气盛,率领轻骑翻越石鹰山沿金山直取斗美。柳斜见赵渊穷追不舍,就开弓射他,射中了赵渊胸脯。赵渊不顾伤痛,带箭咬紧牙关继续追赶,一直追过兰水故城(今靖城)才追上,奋力一刀把柳斜的头砍了下来,而赵渊也鲜血流尽去世。这次战斗双方都伤亡惨重,柳斜叛军阵亡的都是本地人,自然有亲人替他们料理后事。唐军在战斗中罹难除了校尉赵渊之外,还有许多将士,因该山多洞穴,许多军士是被隐蔽在尖山洞里的柳斜兵所杀的,所以这些去世的唐军将士当时清理战场就没被找到。直至150多年后,高僧王枚玉才在一些山洞里陆续发现了许多骨骸并妥为安葬。到嘉庆十八年又有许多骨骸被村民发现,再次造墓安葬。调查中村民告诉笔者说,两处“同归所”公墓里所葬骨骸有数百具之多。今天这两处古“同归所”公墓中间,还竖起一座石碑,碑上镌刻着这几个揩体大字:“大唐赵渊大战柳斜霸王壮烈碑记”。这“同归所”,这石碑,有力佐证着村民口碑相传的唐初发生在这里的惨烈的战斗。
石门寺周围还有四大名胜、三大奇洞、十八景观,有趣的是,其中许多景点都有传说故事,这些传说都与这场战斗有关。如鹰石山就因为山上一巨石似鹰而得名,而这鹰石据说是陈元光的战鹰在梧宅的二场战斗中因紧紧追踪蚯蚓精以及柳斜王过于劳累,只在山上打个盹,就再也没能醒来,变成了今天山上栩栩如生的老鹰石。又如“螺旋洞”,洞中通道状如田螺旋来转去,全长近千米,内有可容数十人的洞室,忽明忽暗,奇妙无穷。传说陈元光进山追杀蚯蚓精,此洞为蚯蚓精逃遁的通道,故又名“蚯蚓洞”。等等,这些有趣而动人的故事传说,给这寺庙与山川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三、石门岩近年来的开发与建设
梧宅村因地处山区,革命时期曾是岩永靖游击根据地,为革命的胜利作过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党和政府加大对老区乡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扶持力度,九十年代初,村村通工程的开展,镇里到梧宅村的水泥路铺通。交通条件的改善给梧宅村带来了发展生机,来石门寺朝拜的香客游客日渐增多,给古刹石门寺带来日益兴旺的香火。于是,建设和做大石门岩风景区开始成为村两委颇有眼光的发展思路,在县、镇两级党政部门的支持下,县里、镇里许多大企业如南二水电、县农械厂、磷肥厂、村小水电等都慷慨解囊,信众香客也踊跃捐资,共筹集了一百多万元。从八十年代末村路建设的同时,景区各景点建设就拉开帏幕,并成立了“石门岩风景区管理处”,统一负责景区建设。先是在石门寺前面整出一块地坪,创建起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供奉如来佛祖等三宝佛,使之与后面石门寺中的地藏王菩萨相配套,寺庙规格更趋完整。同时在“螺旋洞”之上修建一座有螺旋扶梯盘旋而上的三层六角观景亭(又称“雨伞亭”),并在亭旁的山峡中搭建一座以晃晃悠悠而生趣的悬索桥。在许多天然洞穴的入口处镌刻相宜的洞名,许多状如个种动物的奇石也刻上石名,如“白石仙姑”、“鹫石”、“金鳌望天”、“玉蟾跃天阙”、“双猴望月”等等。还把弯弯曲曲的沿山小路砌上石阶,通往山顶。在半山坡一巨石之下,以天然石室修成一座漳州地区最为独特的孔庙,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偶像。该孔庙因屋顶由天然巨石覆盖,两侧也各有一天然石壁为墙,故称“孔子坐车”,成为石门寺十八景观之一。
石门寺不仅有无数奇特自然景观,而且还是一本写满开漳历史的厚重古书,值得人们好好去发掘、阅读、咀嚼、品味!
作者简介:何池,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闽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联系电话:1361507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