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静
盖洛普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研究,对敬业度高和敬业度低的两组员工一天中的血压进行了监测。发现敬业度高的员工与同事一起工作时,血压会略略升高;而工作敬业度低的员工,在每天下午的15~18点时,血压是最高的。
血压的数值,体现出的是不同敬业度员工的职业幸福感—敬业度高的员工,会觉得与同事在一起工作最开心,幸福感最高,而敬业度低的员工则在快要下班时,享受到即将解脱的快感。
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公司、行业、同事—这些外在的因素一定会对职业幸福感产生影响,但是更多的,深层次的东西,还应该发掘自我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绕过不幸的误区,寻找那些能让自己血脉贲张、血压升高的工作。
点评专家:冯穗敏(盖洛普中国人才管理与发展领域总监)
Q1 误区一:把幸福和成功挂钩
如果有足够的职位/地位/薪水……我一定会爱上这份工作!
A:“最好的职业幸福感的标志是:每天早上醒来,想到要去上班,就觉得很兴奋和开心。”很显然,在这样的逻辑下,让你感到幸福的根源一定是“上班”这件事本身,而不是它可能会带来的结果。因此,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所长。
对很多职场人来说,一个很大的误区在于,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组织或者社会标榜的成功仅限于成为管理者。这让很多明明对管理没有兴趣,实际更愿意在专业领域深耕的职场人,强迫自己去向管理者的方向发展—目标都偏离了本心,结果自然不会太好。即便是真的获得了晋升机会,可能也会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以程序员为例,有人可能会是一个很成功的编程人员,不用去带团队,不去管理下属,只管技术。但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也去争取能晋升为管理者的机会,于是,他不得不去管10个人,去关注每个人脑袋里面在想什么,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激励他们,关心他们的薪酬水平等等。这样每天可能只有20%的时间在做他愿意做的事情,以至于每天工作都不开心。
“这样一种职业转换我们不认为是成功的。可能他的工资高了、职位升了,但职业幸福感不能提高。这需要思想上的转变,要从自身的爱好、优势以及特长去定目标,从而去判别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委屈自己去追求社会普适的成功。当然,从公司的组织上来说,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企业会逐渐建立起人才发展的双通道,让专业人才在专业领域也能得到提升。”
Q2误区二:工作和想象之间的鸿沟
我明明应聘的是高端的工作,为什么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仍然在苦逼地打杂?
A:这样的心态,在刚入职场的大学生中尤其常见,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其实是能接受入职后做一些基础的、重复性工作的。因为他们觉得那些工作是学习的机会,能够帮他们成长。
但是,如果重复性工作超出一定时间,许多人不淡定的心态就开始出现了。而实际上,在一些职业中,基础的重复性工作会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咨询顾问。这就需要大家对实际工作与想象的工作之间,做出适当的心态调整,以新的思维去看待其中差异。
比如说,如果老板派给你的工作是用Excel做数据处理,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一种技能学习。但当你已经熟练掌握了Excel以后,这就变成了一个机械的工作,只要花足够的时间细心完成就好。因此,“学习”而带来的工作幸福感就消失了,这时,你的心态就需要调整为一种更多层面的学习。
例如,在工作当中得到更多人生感悟,不断反省自己;在与团队的合作中,可以不断地挖掘自己不同的特质。主动承担领导职责,培养自己的领导力—这不是说越俎代庖,替领导做决定,而是说即便做最基层的工作你也可能看到整个流程中的问题,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领导力的培养,不是公司、职场或者是一个工作必然会带给你的,需要靠自省、不断感悟和自己特质的逐步体现才能够形成。
Q3误区三:重要的事“我适合”而不是“适合我”
我觉得我很优秀,所以我应该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A:这个逻辑看上去很对,但是这个因果关系的结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假设这个职位正好需要你这样的特质。而更好的做法是先去了解这个职位,再来判断自己的特质,在这个职位上是能够得到怎样的发挥。
首先,我们要看这个职位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平时的性格是否与这个职位的工作者匹配:特点、特长、性格、才干……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实习,或者通过和职场人士聊天,看他们的日常工作。一定要具体到日常工作做什么事情,而不是一种很宽泛的工作职责。
特别要看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用在什么地方。比如,每天开内部的会议用多少小时,内部会议主要是承担什么样的功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的工作更多是整合各种资源帮助别人做事情,还是一个推动者的角色。为了完成不同的角色要求我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我有很好的理解力,我可以很容易与别人沟通,虽然我不从事他们的工作,但我一听就知道他们想要干什么。我的资源很丰富,要做什么事情可以马上能联想到找什么样的人去调配资源。这些特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人员应该有的特质。
如果你更多时候是发号施令的人,而不是理解别人,那我将来作为一个行政人员可能真的不合适。
Q4误区四:职业和特质不匹配就一定会失败
如果已经选择了一份与自己特质不太搭的职业,那么只能转行,或者碌碌无为下去?
A:盖洛普从领导力优势的4大领域,即执行力、影响力、建立关系和战略思维出发,总结了34种心理特质。这些特质没有正确和错误、优势和劣势的差别,只是某些职业可能会对某些特质的需求会更强烈。相应地,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在这些职业中也就更容易成功。
比如“纪律”特质。在这样特质的驱使下你会形成一些固定的习惯。你坚持6点钟起床很容易,你6点半也能坚持去跑步,风雨无阻,不去的话你会很不舒服。因为你觉得这是你的习惯,就应该遵守。因此,你的工作习惯可能也会很严谨。比如,你能做到9点前来到公司,工作第一件事情是打开E-mail处理邮件,然后才会考虑别的个人事情。
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的自律性就比较强。这样的人在办公室工作,如果环境不经常出现变化,他可能会幸福感比较强。可以想象一个做事如此规律的人,如果去做销售,不断去面对客户的变动,配合客户时间,满足客户需求……使得自己的时间和计划完全无法延续,可能就会很焦虑。
但是,这样的纪律特性,也并不是就完全做不了销售。如果能把这个特质用好,甚至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销售。因为,“纪律”也会帮他形成一种工作风格。比如,“纪律”特质可以让他坚持每天用固定的时间去处理客户的一些常规事务,能让他更好地去跟进客户。相较一个拥有“追求”特质的销售,行动派对事情的推动力很强。
假设我与一个客户建立了联系,发现他和我们公司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匹配,希望尽快把这个交易达成,就可以安排一个有“追求”特质的销售去做。他会做很多努力,马上推动这件事。
不过,当客户反应比较慢,没有根据自己的预想去发展下去的话,节奏就可能会慢下来,公司转而去找新的客户。这时候,“纪律”特质的销售,就会展现出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会明确自己每天这个时间就是要去跟进那些还没有达成的交易,应该在固定的时间给他们打电话,和他们建立联系,要去催他们,直到最后达成销售目标。
人尽其才比坚持更重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很多人熟知的话。不过现实中,千千万万的孩子每天练三四个小时的投篮,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迈克尔·乔丹。但大多数人无论多努力,终究成不了NBA球星……
其实,这样的信念不只我们小时候才有,职场上每天都在上演着相似脚本:一个明星销售员认为自己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成为销售经理。然而在管理岗位做了几年之后,她却认识到自己在管理和培养人力方面并没有天赋。她的这个错误选择不仅让她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在销售岗位—这个她最擅长的岗位—做出更大贡献的机会。
因此,是时候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改一下了,这样或许更准确 :
“人不可能事事皆行,但可以人尽其才。”
当你无法在工作岗位发挥自身优势时,就有可能出现下面这些情况:
害怕去上班;
与同事间的消极互动多于积极互动;
无法做到善待客户;
跟朋友抱怨自己的公司有多糟糕;
日常工作没有成效;
不仅工作会受影响,个人健康和人际关系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你的优势领域在哪里?
虽然人的基本个性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显露,但是它并不是你特质的全部,优势领域也不等于天赋。知识、技能和实践也是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基本的常识和技能,再有天赋也无用武之地。
另外,把天赋纳入到优势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实践和努力。就像锻炼身体也需要付出辛苦一样。比如你天生就有练出肱二头肌这样的条件,但如果不锻炼的话,这些肌肉是不会被开发出来的。但如果你和那些没有先天条件的人一样努力,你得到的回报一定更丰厚。
因此,最成功的人都是先从其突出的天赋着手,然后再学习技能和知识,再加以练习。以这样的方式,天赋就会产生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