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黄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34-01
古诗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古诗,这些古诗感情丰富,意境深邃,语言精粹,是培养小学生美感的绝佳教材。然而,怎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
的美呢?只有反复诵读,细细品赏,才能真正欣赏到古诗的美。
1 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 。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 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 "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 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2 反复吟咏,领略意境美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0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是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反复吟哦品味,每次诵读,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想想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想些什么,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描写中,就不难领悟到诗人的一片深情。面对那载着友人的孤帆向远方驶去,渐渐地消逝在蓝色的天际,可是,诗人仍在翘首凝望,心驰神往,一片依恋的深情跃然画中,多么感人啊!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写了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感受诗人内心世界的和谐,体会诗词的整体美
3 咬文嚼字,鉴赏语言美
诗的语言是最优美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明古人在用字上是非常讲究的。了解一首短诗,为何如此感人,就要引导学生对全诗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咀嚼鉴赏。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什么说"下"扬州,而不说"上""去"呢?为什么说碧空尽,而不写消失呢?这些词用得太妙了。在这里,唯有"尽"字,才能把风帆渐远渐逝的情境描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地寄托诗人那真诚而挚烈的感情,别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别离后难以排遣的怅然之情也就写自露了。真可谓是巧夺天工,一字值千金啊!
4 创设情境,感知人性美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人文关怀的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游子吟》里"慈母手中线"正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针脚缝得又匀又细,好让远在他乡的儿子的衣服更耐穿些。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讲讲亲身的经历:"当你要离开妈妈出远门的时候,妈妈会怎么说,怎样做?此时你还知道妈妈在想些什么?"是啊!伟大的母爱正是诗句所抒发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思乡怀亲的情怀。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教育他们学做人、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美。生活就是一首诗,童年纯真,岁月难忘,学生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他们有着美好的梦想和追求,"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学生们在充满阳光雨露的如诗如画的生活中健康成长,沐浴着美,欣赏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