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梅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32-01
长期以来就"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让高三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之后,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在知识的迁移与材料问题之间找到一座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智慧桥梁?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以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为例,谈谈教师在试题讲评这个教学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教师对命题者命题立意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明确命题者要考什么。从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材料呈现的关键词或相关材料所反映的时空内容展示中,我们可以确定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主干知识是学生答题相关要点的思考范围。
其次,教师要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史观的运用在这个部分的分析很重要。它能从宏观上发现命题者问题切入的角度以及考查的学科能力要求,从而指出解题思路。
第三,历史学科在给学生以历史启示的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方。作为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都会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意图。广东2013年文综历史卷38题,给学生以这样的启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2 教师讲评试题的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确立纠偏策略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的思维错误为讲评重点;以科学规范的历史思维导引为设计线索;以师生之间交流讨论为活动方式;以简洁明了的板书促进学生的规范表达;在评析中、迁移运用中建构历史学科的思维。
其次,明确此题的解题思路:用全球史观统领材料,抓住中心词"世界经济贸易关系",通过欧洲13、14世纪至19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地位的变化史实及对其变化原因的探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抓住学生思维障碍点进行重点分析:(1)由于相关历史观的认识与掌握不足从而导致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全面以及重大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2)审题不到位;(3)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4)答题规范性欠缺。
第四,制定教师纠偏策略:(1)加强史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认识历史的方法,建构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体系。(2)加强审题训练。注意提示语,如"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抓中心词,提限定语,明确答项语。(3)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与归纳的能力。强调忠实于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4)答题规范性指导。答案的展现要体现历史味,即必须有史实支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
3 典题答题剖析过程
2013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第(1)问"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第一小问【考点】 :与历史相关的地理知识。【思维过程】:"根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中找答案即可,由材料"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答案是"亚洲"。【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若回答在"中国、印度"。究其原因是审题不到位,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地区"而非"国家"。第二小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思维过程】: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也就是不能从材料中找答案,要从课本知识找答案,注意"分析"即要求从16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问题,卷面表述时要注意答题规范性,做好要点化和序号化。【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答案,原因是对16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参考答案】:(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第一小问【考点】: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思维过程】:历史过程的"变化",必须要把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用"从……到……"的模式表述。【思维障碍分析】:学生"变化"回答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审题和阅读材料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答题规范训练不到位。也会造成答案不全面或判断失误,如只讲欧洲或只讲中国的变化。第二小问【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 。【思维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原因需要从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组织答案。【思维障碍分析】:如果学生对19世纪的中西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答案就会出现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若答题卷面表述不清,主要是规范性做的不好,没有分中国和欧洲两个部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参考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第(3)问"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归纳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本题答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列举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史实,二是依据史实总结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规律。【思维障碍分析】:归纳能力的欠缺,易造成后半部的丢分。【参考答案】:(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总之,通过科学合理的剖析典题,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是一个有益的途径。实践经验证明,它既可以发现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做好查缺补漏,总结提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