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该馆“文物”展品照片看,哪个都不是“国宝”,简直是丑不忍睹,连仿品都算不上,稍有历史文化知识的成年人都能看出问题。然而当事人或者有关联的人明知虚假,却依然敢于花费5000多万建立这个博物馆,而且居然获得了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级科普基地等官方头衔——
7月14日下午,冀宝斋博物馆的门口竖起了“闭馆”的牌子,此前被质疑颇多的“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2010年7月)”“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9月)”“省级科普基地(2012年12月)”“国家3A景区”等牌子也被摘下,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直摇头,怎么就关了呢?
2011年8月25日,经冀州市民政局批准,2010年开业的冀宝斋博物馆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业务范围包括“利用我馆设施、空间和影响为我省其他文化门类服务,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地方官员曾表示,该博物馆是一张地方文化名片。在冀宝斋的二楼,和很多地方博物馆一样,悬挂着很多政府官员和收藏名家来参观的照片,这其中包括原河北省里一些主要领导。据悉,近一年来有三四千学生前来参观。
这些牌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些牌子都是上面公示的,审批文件也不给我们。有的表填起来跟一本书似的。”冀宝斋总顾问魏英俊介绍。除了3A景区是他们精心准备去申请的之外,其他的荣誉“很多时候,是上面打招呼,才去填表的。”
除了政府的“捧场”外,博物馆接连收到不少各种协会和媒体寄来的材料。其中一家国内网站发来节目制作邀请函,标明为冀宝斋制作一期节目,由冀宝斋承担7万6千元的制作费用。就这些牌子的真实性,新华社记者10日曾致电河北省科技厅、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旅游局核实,他们对冀宝斋博物馆以上身份予以确认。但共青团河北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颁发牌子时,是地方推荐的,并没有到实地去过。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审批程序首先是市科技局推荐,然后组织专家评审、考察,然而评委中就没有搞文物的。
“冀宝斋博物馆在历时三十年的收藏过程中,发掘并收藏了一些自唐代上至远古的瓷器,对于这些颇有争议的瓷器,也特陈于展柜,目的是给研究中国瓷器史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实物平台,以便于大家共同探讨,破解历史,还原真相。”在冀州市委宣传部和冀州市旅游局印制的“风情冀州一日游”宣传册上,冀宝斋博物馆被作为重点景点予以推荐。
诸多社会光环的背后,是冀宝斋博物馆严重的赤字经营。
据魏英俊介绍,冀宝斋开馆以来,全部投资用了6000万元,产权属二铺村集体所有,第一年的门票收入大概有58万元,而运营成本每年至少要300多万元。
2010年,冀州市财政局曾向省财政厅申请100万元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资金用于冀宝斋博物馆的建设。
“由于博物馆是非营利的,2012年政府给了80万的补贴,今年给到了100万。这些钱也不是白给,政府各部门来参观,我们都不要钱。包括政府占我们村的地开发项目,有180亩地,但是没给钱,项目建成后,每年给二铺村60万元。”王宗泉说。
就这样,冀宝斋被一步步架上了当地旅游经济的“神坛”。冀宝斋被“文化名片”的背后,恐怕是一双双说得清却道不明的利益之手。
(综合新华社、山东商报、山西晚报、北京晚报、马伯庸博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