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专项训练

2013-04-29 00:44刘海琴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2013年8期
关键词:武汉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那件衣服刘墉

①父亲的东西从来不锁,除了那一个抽屉。

②他不准人看,大家也不敢看。每个人都知道那里装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希望父亲能把那东西遗忘。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咳嗽的厉害,孩子们冲进卧室,扶起坐在地上满面泪痕的父亲,才看见开着的抽屉,和那件整整齐齐的衬衫。三十多年前,父亲常出差,每次出门前,母亲都会为他把衬衫熨平,再一件件折好,放进旅行箱。

④母亲折衣服很小心,不但沿着衣服的缝线折,而且把每个扣子都扣上。

⑤“不要那么马马虎虎,乱拿乱塞。脏了的放一边,没穿的放一边。穿的时候,别急,慢慢把每一个扣子解开来,轻轻抖一下,再穿,跟刚熨好的一样。”母亲总是一边为父亲装箱,一面唠叨:“ 别让外人以为你家里没老婆。”又嘟囔一句:“碰到年轻小姐,别太近了,小心口红弄到衣服上。不好洗,又惹我生气。”“你少罗嗦几句好不好?”父亲常笑道:“你是天底下最体贴,又最多心的老婆。你呀!连折衣服,都有阴谋。”

⑥“不错!我告诉你,你要是不小心弄脏了,偷偷洗干净,再教别的女人为你折,我啊,一眼就看得出来。”

⑦不过,母亲总会算着父亲出差的日子,多装一件衬衫,说:“多一件,备用。不是叫你晚一天回来!”

⑧那一天,父亲没晚回来。冲进家门,却晚了一步。父亲抱着母亲哭了一夜,又呆呆地坐了一天。然后起身,打开手提箱,捧出母亲多折的那件衬衫,放进抽屉,缓缓地,一个字、一个字说:“不准开、不准动!”

⑨当然,他自己除外。尤其最近,父亲常打开抽屉,抚摩那件衣服。长满黑斑的手,颤抖着,从衬衫领口的第一个纽扣,向下摸,摸到叠起的地方:“瞧,你妈熨的多平,折得多好!”

⑩有一次小孙子伸手过去抓,老先生突然大吼一声,把孩子吓哭了。为这事,儿子还跟媳妇吵了一架。

B11“爸爸当然疼孙子,但是那件衣服不一样,谁都不准碰!”

B12可是,今天,父亲居然指指那个抽屉,又看看儿子,点了点头。

B13儿子小心地把衣服捧出来,放在床边,把扣子一个个解开。

B14三十多年,白衬衫已经黄了,尤其折在下面的那一段,大概因为紧靠着抽屉,明明显显地黄了一大片。

B15儿子迟疑了一下。父亲突然吹出一口气:

B16“打开!穿上!”

B17衣服打开了。儿子把父亲抱起来,坐直。由女儿撑起一只袖子,给老人套上。

B18“等等!”女儿的手停了一下,低头细看,小心的拈起一根乌黑乌黑的长发:“妈妈的!”

B19老人的眼睛睁大了,发出少有的光芒,居然举起已经紫黑的手,把头发接过。

B20当衬衫的扣子扣好时,儿子低声说:

B21“爸已经去了!”

B22女儿把老人的两只手放到胸前,那手里紧握着的,是一根乌溜溜的长发。

(摘自《抓住心灵的撼》)

1. 小说开头写“父亲的东西从来不锁,除了那一个抽屉”,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2. 小说第⑤自然段是如何描写母亲的?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3. 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 长满黑斑的手,颤抖着,从衬衫领口的第一个纽扣,向下摸,摸到叠起的地方。

(2) 老人的眼睛睁大了,发出少有的光芒,居然举起已经紫黑的手,把头发接过。

4. 探究小说在构思方面的特色。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汉文化的联想 熊召政

①对武汉这个城市,我的感情很复杂。我在武汉的生活时间超过了我在故乡的生活时间,从这一点讲,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但这座地处九省通衙的特大城市,一直都让我感到陌生。这种陌生不是语言不是生活习惯,亦不是表达感情的方式,而是一种文化的隔膜。近年来,也有不少人试图概括武汉的特征,比较集中的观点是说“武汉是一座市民化的城市”。我个人理解,这种评价含有贬义。因为市民化的生活,让我想到了散淡、杂乱,关注身边的鸡零狗碎而欠缺长远的目光。但这样一些现象,似乎不足以确证武汉的文化身份。果真如此,为什么清朝末年张之洞督鄂时领导的改革,能够在武汉轰轰烈烈地开展并影响全国呢?兹后,又为什么偏偏是在武汉而不是在北京、上海或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打响推翻清朝帝制的第一枪呢?如果是一群没有理想的市民,能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开创史诗的事功吗?

②武汉的确有俗的一面,比如餐厅的名字,在上海,所有的餐厅取名都很洋派,而成都的都很雅。在武汉,类似于“王胖子火锅”“李矮子甲鱼”这样的店名不在少数,可谓俗到极致。以俗为时尚,是武汉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

③作为武汉人,有时候我很自豪,有时候又很沮丧。我的朋友,山西作家赵瑜不止一次说他喜欢武汉,他说从飞机的舷窗里俯瞰这座城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武汉不止有大格局,还有大气象。陈忠实先生与我谈起武汉,他对武汉下的赞语是:“这座城市很特别,既有南方的柔媚,亦有北方的粗犷,南北交汇,东西对接,什么地方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就自豪。但是,在我的另一部分朋友,即商界人士中,对武汉的评价则与文人迥然相异。有一次,两位潮州商人与我在欧洲相遇,同在异乡,两位仁兄对我非常亲热。但是,当他们得知我是武汉人,立刻就和我疏远。我百思不得其解,询其因,这位潮州人气愤地告诉我:“我这辈子经商,唯独两次上当受骗,都是栽在武汉人手上,因此发誓再也不跟武汉人交往。”不少商界朋友对我说:“武汉的地域条件这么好,商业土壤却并不令人满意。”这样一些评价使我沮丧。这也就是我对武汉这座城市既亲切而又陌生的原因。

④商业与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作家与商人,从自身的感悟或经验出发,对武汉的看法如此对立,这件事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

⑤在前面说过,我与武汉多少有了点文化的隔膜,说起来也属正常。多少年来,我一直崇尚精英文化,而武汉这座城市,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蔑视权威的传统。这应该是楚人的传统,李白的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第一个嘲笑孔子的人,是楚人;第一个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也是楚人;第一个豪迈地唱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人还是楚人。有这种心态,人便不存敬畏。这种狂人文化的胎记,数千年来代代相续。武汉作为今日楚文化的中心地,表现出这个文化特征,乃也不足为奇。

⑥人类的历史,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一是“破”,二是“立”。不存敬畏的人,方能做下“破”的事功;常存大悲心的人方能下足功夫做“立”的事业。从历史上看,每逢历史转折期,武汉便能闪烁出特别的光辉。这是因为楚人深谙“破”的法则。破字当头的人,追求的事业境界是“惊天地、泣鬼神”。由此我想到,我的作家朋友们喜欢武汉,乃是因为文学的上乘是在“破”字上下功夫。而商业则不同,健康发达的商业文化,只能是“立”字当头。摇钱树不可能在电闪雷鸣、雨狂风骤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⑦可喜的是,破字当头的武汉人,在持续改革的中国,在民族振兴的盛世,已生出了浇灌现代文明之花的大悲心。

(选自《文化与地理》)

1. 武汉既作为作者第二故乡,那为何作者对武汉又感到陌生?

2. 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分析作家、商界朋友对武汉的评价在文中的作用。

3. “对武汉这个城市,我的感情很复杂”,通读全文,概括“我”的复杂感情。

4. 所谓联想,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本文题为“武汉文化的联想”,那么文中作者对武汉文化产生了哪些联想?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的春 池莉

①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②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是浅显的看图说话。能够形成这种意象的,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

③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了。

④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

⑤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煎熬出来的,苏醒是煎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

⑥玄妙的是,需要多少的煎熬呢?又需要多久的煎熬呢?所谓的漫长,那应该是多长呢?法海和尚,老得白胡子一大把,也还是无法彻底圆通,喜欢纠缠白娘子和许仙的家庭婚姻之事。六祖慧能,3岁丧父,自小卖柴养母,连文字都不认识,偶然得闻佛语,心即开悟,于刹那间便明心见性,立刻出家,然后修成正果。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看上去或巍峨,或工整,或灵动,或俊秀,诠释一个什么道理,都披挂在作品的形式上,十分易于让评论家一眼就看出好了。这些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假装很复杂地把玩具藏起来,而另一个人假装很深刻地找到了它。这种把戏非常容易迷惑具有发言能力,并且乐于表现发言能力的泛知识阶层,大家一热闹一追捧,一伙子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首先具备天赐的直接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又在后天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然后剥茧抽丝,去繁就简,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会忍不住要与人争论,乃至一言不和便会拂袖而去。我坚信自己看得懂作品也看得出人品。我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⑦大约是在五年前左右吧,我的坚信开始动摇。我开始强烈地怀疑自己。后来我想明白了,便知道自己最多也就只有一部分的知春。我可以肯定自己的,只有两点,一是有了一些阅读经验,二是有了自己阶段性的艺术标准。别的,就不能被肯定了。我道行再深也就是一个法海和尚,远远不是六祖慧能。

⑧还是要说人。还是人比什么都重要。

⑨还是要把知春放在人的范畴检验,哪怕仅仅是鉴赏艺术作品。正如烧秋一般,若是一把大火烧尽所有季节带来的芜杂繁复,深秋的田野袒露出来的,就是单纯的田野。就这一个道理,一个极其简单明确的道理,足可启我愚蒙,教我知春。这就是:我可以拥有自己的鉴赏经验与艺术标准,但是我却不可以拿自己的经验与标准当作正确本身,当作正派本身,当作美德乃至真理本身。

⑩事实上,偏偏我们太容易把自己当作正确本身,当作正派本身,当作美德乃至真理本身。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嫉恶如仇,因为那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被灌输到血液中的美德标准,我们会非常自然地去苛责、要求和打击别的艺术家。尤其在现实生活中,觉得看在眼里的分明是庸俗的,虚伪的,拉帮结派的,学阀作风的,沽名钓誉的,并且还会遇上他人对于自己个人和自己作品的恶意挑衅、谩骂和故意颠倒是非。在这些情况之下,要自己否定自己的真理立场,没有敌意,没有激烈的情绪,不反抗,不鄙视,不出言不逊,实在是很困难。

B11原来我要说的,还就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渴望知春。

(选自《熬至滴水成珠》)

1. 如何理解“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了”这句话的含义?

2. 为何作者认为自己仅是部分知春?

3. 文中讲述法海与慧能的故事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个故事有何作用?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人生的春”的理解。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刘海琴,江苏省淮州中学)

猜你喜欢
武汉
去武汉“过早”
武汉加油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 我们在一起
我在武汉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Un rival colosal para el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