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外贸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3-04-29 10:45邵作仁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3年8期

摘要:通过调研,本文在归纳高职外贸人才所必需的市场开拓、业务操作和风险识别等“三大核心”能力的同时,指出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利于三大核心能力构建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有效构建三大核心能力的主要设想和路径,并展示若干与之相关的具体实践及成果。

关键词:高职外贸人才 三大核心能力 培养举措

外贸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动力大小虽受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等影响,但其功能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因此,外贸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外贸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本科院校无法替代,而研究如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水平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

一、调查结果综述

本次在校高年级国贸专业学生和外贸企业的从业者中展开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5份,回收有效率为95.8%),调查内容与结果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尤其是高职国贸课程,应将职业性放在首位,围绕外贸人才能力要求而设置课程。10多年来的职业教育推进,课程设置已经从偏“宏观”理论课,转向职业较强的实务类课程,课程与单证、运输、保险、报检、报关等与外贸流程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基本扭转了重理论、轻动手的传统本科型课程体系,改变毕业生不能在外贸企业直接上岗的局面。

(二)课证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外贸企业的不同岗位设置,有96.2%的学校要求外贸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一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学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使授课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学生通过考证再一次系统温故了外贸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明显得以加强。

(三)学生继续保持对实用型课程较高的期望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钟情于实务类专业课热度不减,如《进出口贸易实务》、《报关与商检》、《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跟单实务》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学生既能从中获取技能和专业知识,帮助其考证或就业,并能应用于今后外贸工作中。

(四)学生普遍重视英语等级证书

在调查中,有98%的外贸企业认为,英语四级以上是录用人才的基本条件,这与该行业的涉外性有关,也与英语等级考试统一的测试标准和严谨规范考试过程有关,已得到社会和外贸企业的认同,因此,学生普遍重视英语等级证书。

二、外贸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外贸专业在培养受外贸企业欢迎的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重传授、轻运用”现象十分普遍

虽然职业教育基本解决了课程职业性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的“重传授、轻运用”知识还十分普遍,这与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传统的本科式教学模式印记根深蒂固有关,也与师资背景缺乏职业性有关,其后果就是助长“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被动学习外贸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二)实训课程内容亟待充实和改进

对于回答本次调查中的“在大学期间,是否需要外贸模拟实训”这一问题时,分别只有42.1%和41%的被调查同学或企业人员回答是“必要的”,有38%和45%被访人员回答“没有必要”、18%和14.44%回答“无所谓”。说明在实训内容、辅导老师配备、教材与实训软件等方面,还需亟待充实和改进。外贸人才培养中,

(三)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不仅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还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外贸领域着力于“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深入,外贸企业急需能够从事进口贸易人才,但是98%的职业院校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的课程配置,以《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出口贸易是其课程主线,内容无法涵盖进口贸易,相应实践(训)活动几乎为零。

三、践行培养“三大核心”能力的举措与建议

在调研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的人才受到外贸企业欢迎,因此,围绕该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特点进行课程配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外贸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配置

从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外贸人才培养路径而言,课程配置是首要路径。经过调研,本着“宽口径,重基础”原则,在兼顾小微外贸企业岗位群及素质要求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见表一)。力求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培养,构建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表一 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设置

(二)课程标准

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编制课程标准是实现“三大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既保证外贸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笔者建议,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团队,综合考量区域经济发展、外贸企业用人、外贸人才素质等要求,以科学严谨态度来共同拟定涵盖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内容的课程标准。

(三)课程内容

在建立“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专业课程内容是培养和提升三大核心能力外贸人才的有力支撑。在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体系的阶梯性、时效性和务实性,本着“够用、适用、实用”原则,组织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手段在人才培养中,曾发挥巨大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项目、任务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笔者自2007年开始,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中,通过项目导向、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将海洋运输中的“运费构成与附加费构成”演化成“项目: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利用石油价格上涨机会,要求学生下企业调研了解,承运人通过什么合理的方法/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围绕项目、任务来开展教学,使学生摆脱了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五)突破时空限制开展网络教学

不可否认,职业院校利用各种模式来培养外贸人才受到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学校和企业都存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不同步,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能有效解决时间、空间和地域上限制,学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教学和课外辅导,企业指导教师远程解答学生实务(训)操作过程中的疑惑,充分发挥教师的各自优势,实现教学团队向团队教学的转变,有效吸引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参与专业学习,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了。

参考文献:

[1]邵作仁.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2]邵作仁.再创校企合作模式下现代商贸人才培养的途径[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