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摘 要】《如梦之梦》是一个“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故事”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中又夹杂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如梦之梦》的简介,简析了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以及作品中运用的中国元素。
【关键词】《如梦之梦》;中国风;梦
梦是什么?古今中外名人名家们都不惜花费浓墨重彩去探究“梦”的由来。何故好梦如此让人向外而噩梦又如此令人畏惧。明知梦并不是真实的人生,可偏偏梦中的一切如此真实,犹如在睡梦中经历着“第二人生”。正如尼采曾经说过,比你的梦更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是没有的。
我便是一个嗜梦者,我看来“在漆黑的夜晚,梦的光辉比日光还要灿烂”①。因此,赖声川现实的《如梦之梦》是却非不能错过的作品,对这部长达七个半小时的话剧,大概只有附上了梦的魔力才能让挑剔的观众们不知疲倦地如同那个做梦一般一做便是七个小时。“七个半小时”活脱脱的竟像是做了个梦,不同的是,有时醒来梦烟消云散了,而这一次这个庞大的“梦”不自主的在脑海中萦绕。
话剧开始于“庄如梦的故事”。说是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要把庄如梦埋了,庄如梦成了“阶下囚”。是日,秦始皇下令将他处斩而庄如梦却在香甜的睡梦中永远没有醒来。接着场景换成了医院,一个菜鸟医生在台大医院的第一天,所负责的五个病人中有四位死亡。她深感医学院的训练没教她如何面对这些濒临死亡的病人,于是她去找了一位早就离家出走,远赴印度流浪的堂妹,询问她其他文明如何面对濒临死亡的病人。她得到的答案是:“让病人说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对病人非常有益。”②她想尽方法想让让五号病人(唯一没死的那个病人)说出自己生命的故事。
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头娃娃般,打开一个发现里边还藏着一个。八个小时中的演出就是个大型的故事会,一个接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故事被诉说着。五号病人说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西藏游牧夫妻的故事。有一对新婚的牧羊人夫妇生活在草原上。有一天,牧羊人醒来后妻子不见了,他便开始了寻妻之路。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准备天葬她的丈夫,牧羊人帮助了那个女人,然后他们便生活在了一起,也有了子女。又有一天,突然女人和孩子因恶疾而相继离世。此时,他被妻子温柔的手臂从梦中摇醒,“天色晚了,我们回家吧。”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五号病人自己,他说他的妻子是一个法国混血却从未见过法国父亲,他们的孩子得了怪病死去,而妻子也在看到自己仇人从茶馆的二楼坠亡而失踪。他便开始了寻妻之路,而这期间他也害上了不能诊断的怪病。途径法国时,他结识了从中国偷渡而来的会绘画的餐馆女子江红。江红说与她一起偷渡的人都死了,只有她侥幸活着,而所有人都以为她死了因此她自己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有天早晨起床,江红进入厨房,拿起一个鸡蛋,打碎,倒在锅里,滋的一声她又坐在了床上,循环了六次以后她以为她再也走不出个循环,而第七次,蛋竟然熟了。五号病人和江红认识后诉说了他的经历,江红带他找吉普赛人,想办法寻找他的妻子。在吉普赛人的水晶球中他看到了妻子和诺曼底的城堡,于是他们去了城堡并意外发现了一幅中国女人和法国男人的油画。据说,这个中国女人叫做顾香兰,五号病人抛下了江红鬼使神差的去上海找寻顾香兰。
在医院的重症病床上五号病人找到了顾香兰,身患重病的顾香兰又向五号病人讲诉了她自己的故事。她说她是一个孤儿被天仙阁的妈妈买回去调教,14岁的她便成头牌。王德宝是丝绸店的少主,对她一见倾心,于是他和她产生了爱情。而法国的驻华公使杜象伯爵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一切美好愿望,为了找寻心目中的“自由”,她最终决定和伯爵去法国,去诺曼底的那座城堡。在离开的那天,她在茶馆的二楼想和王德宝告别,不想王德宝喝下了砒霜从二楼坠亡。在法国当上了伯爵太太后,她并没有过上以为的自由日子。后来,她学习了绘画,并结识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朋友,开始妄图逃离伯爵的金丝笼。意外的是伯爵在车祸中丧生,而且没有给她留下一分遗产,她最终沦为了最低等的劳动者。时隔多年的某天,她发现雇主家的男主人照片上出现的人竟然是伯爵。她恍然大悟,但没等到她报复,上天就让伯爵得了绝症。她在他垂死之际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伯爵在自责和惊恐中离开了人世。
舞台此时同时出现三个场景和三盏射灯,在顾香兰哀怨仇恨的眼光中,伯爵自责而终,一灯灭。在五号病人的陪伴下,顾香兰望着他叫了声“亨利”(伯爵名)后离去,一灯灭。在菜鸟医生的眼泪中,五号病人关上了所有故事匣子后永远闭上了眼睛。全场灯灭。故事终。
在我以上概括的记叙中,如果用搜索关键字的方法,就会发现短短数百字中出现了太多相似的字眼。而正是“巧合”把这些看起来不同人的经历用一条无形的线拉扯在了一起。五号病人妻子梦里与之纠缠的仇人,他的死亡现场在茶馆二楼,死法是坠落而死,与顾香兰的恋人王德宝如出一辙。江红偷渡到了法国,并喜爱绘画。顾香兰被伯爵带去了法国,巧合的是也喜爱绘画。五号病人的妻子的父亲也来自法国。五号病人环游世界的地点也是法国,旅行中结识了江红,而寻妻之路的主角变成了顾香兰。故事中还有一个情节,在诺曼底的城堡里有个“看见未来自己”的湖,顾香兰看到的是老年的自己,而五号病人却看到开枪的伯爵。
看完话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在琢磨这些“巧合”的意义。最容易用来解释的,当是“宿命论”,在围绕着五号病人和顾香兰发生的故事中不断出现着相似的情节,最后又都以“死亡”作为了最终的结尾。但不同与的其他故事结尾的是五号病人说的第一个故事,妻子最终摇醒了牧羊人,牧羊人经历一切生死离别仅仅是一场梦。“梦”与“死亡”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但请回忆整个话剧开场的那个“庄如梦的故事”的结局是庄如梦在自己的睡梦中死去了。“死亡”在此时可能是一生命的结束,但也有可能是另一段“梦”的开始。“生”与“死”之间出现了“梦”的桥梁后,便可以用庄如梦的话去解释“生死”:“浮生若梦,似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梦”与“死亡”就像是在陷入不断的“轮回”之中。就像幼时听的故事“从前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里说,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和小和尚讲故事……”在这些周而复始的故事之中,无始无终,含有浓重的佛教轮回意味。在江红七次起床煎蛋的那幕戏中,也暗示了生命的轮回。“平行宇宙说”也能解释《如梦之梦》的一些情节,也许顾香兰、五号病人的妻子和江红是不同时空的同一个人,而伯爵和五号病人也是如此。前三者女性有太多的相似经历,而后两者,最有力的证据在年迈的顾香兰对着陪伴于她身边的五号病人叫了声“亨利”(伯爵的名字)后咽下了了最后一口气。另一个证据是,五号病人在“看见未来自己的湖”上看到了伯爵。
但我更加确信,无论用哪一种解释去定论这部话剧都有“证据不足”之嫌。想必这也正是赖声川的高明之处,他摆脱西方缜密的逻辑推理性,而且把观众内心无意识建立的推理意识一一打破(例如,根据上半部线索的串联,不禁让我猜想五号病人的妻子这个中法混血的女子是香兰和伯爵的后代,可后半部香兰明明白白的说,我并无子嗣。五号病人妻子的仇人跌下楼去的桥段与德宝的自杀不禁让我猜想五号妻子是香兰的转世,可下半部分我见到了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年迈的香兰。)。如果为了在剧中极力想说明生命的轮回,利用严密的时间性,把五号病人的妻子设计成顾香兰的女儿或者把伯爵设计成五号病人的前世,那么这场话剧给予人们的仅仅是逻辑上的推理思考,而不是对于神秘梦境和人生的沉思感悟。西方相类似主题的文艺作品与之相比,西方人的思想大多被精准的“时间感”所禁锢,把人生轨迹设计得“分秒不差”。
而赖声川之作偏向于“中国风”,呈现的更多的是中国元素。首先是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第一个故事便是庄如梦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场梦。③也就是在伊始之初就把中国文化中的道学融入其中,并且把观众引入了那个“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的哲学命题之中。其二是佛家思想,虽然佛教并不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的宗教文化中,佛教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赖声川曾经提到,在参加佛法研习营的途中,他又一次拜读了《西藏生死书》,并且突然间被书中内容所迷住了。索甲仁波切在书中教给医生了“自他交换”的修行。作者说,如果这太难起码可以坐在濒临死亡的病人身边,听他说故事。面临死亡是人生最特殊的时刻,病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故事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智慧,为自己的声明整理出一种构架。④可以说是这本书激发了赖声川的灵感,他汲取了佛家关于轮回转世之说和《西藏生死书》中提到的“自他交换”等内容,进行加工,最终架构出了庞大的《如梦之梦》。第三,《如梦之梦》像是赖声川挥毫泼墨所做的一幅山水巨作。而山是否是山,水究竟是否是水,便是见仁见智之事。所有对作品的解读便是观众自我话语的建构,与赖声川毫无关系。他永远微笑着,再也不会给任答案。
注释:
①(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00.
②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中信出版社,2006:29.
③贡方舟.梦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
④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中信出版社,20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