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日益得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滞后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不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速度都处于相对劣势。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财政政策;政策选择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偏低
农村居民消费率(村居民消费总量占GDP的比重)是逐步下降趋势。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除个别年份(1979、1981、1983、1995和1996年)以外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率从1978年的30.3%下降到2010年的7.8%,降低了22.5%,这显然与我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实际国情是极不协调的。
2.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
1978至2010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波动中逐渐走低,而且在大部分年份里都要低于城镇居民。1978至1996年期间,除了1984、1985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都在0.8以上,年平均为0.8393;2000年开始大部分年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降至0.8以下,2010年平均消费倾向仅为0.753。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意味着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但没有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而提高,反而是下降的。
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一直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之比由1983年的2.04:1扩大到2007年的3.1:1,2008年稍微缩小到3.07:1。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不断扩大的态势与城镇居民相比,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处于极低的水平。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始终保持较大的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仅为37.9%,前者比后者高出5.8个百分点。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
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低
由于国家近年来的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长速度。1990-2010年我国人均GDP增长了18.24倍,而农村家庭收入增长仅8.62倍;在增量上看20年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5.8%,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1.6%,与人均GDP增长率相比,低4.2个百分点。由此推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进而会限制农村消费的增长。
2.收入不确定性制约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经营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农民经常遭遇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跟城镇相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二是近些年随着物价的普遍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也不断增力口,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成不断扩大趋势,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波动比较的大,农民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强。另外我国有些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比如浙江沿海地区,中部湖南地区,但这方面的收入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质量较低,致使农民有效需求降低
在农村,水、电、道路、公共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等严重的落后于城市。从而农民要为未来的孩子上学、生病、养老等必需的支出进行数额较大的预防性储蓄,现期消费自然就减少了。
4.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不完善
首先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大多数销往农村的产品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求特点,价格偏高,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影响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其次流通渠道狭窄、网络不健全。目前,农村的商业网点多以代销点、农家超市或乡镇集市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网络服务,不仅网点少,而且服务质量差,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再次农村的市场秩序相对混乱。部分农村地区的市场监管不力,以次充好、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屡禁不止,严重地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选择
1.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长期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相关立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明确划分各自事权与资金投资比重、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确保各级政府农业投入力度的稳定持续增加,从而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合理机制。其次,财政支出应重点扶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品种及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三农”投入机制,通过资金投入手段和投入环节的创新真正起到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促进消费的功效。再次,改革现行农业生产补贴制度,因地制宜制定各地的补贴方案和实施重点,进一步深化对农民和农业进行直接补贴方式,建立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补贴发放的监管。
2.加大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稳定消费预期和提高消费倾向
合理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将财政投入更多的向基层地区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支持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全国统一、以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为目标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改革和完善教育收费和贫困资助制度,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同时确定高等教育私人受教育成本;健全贫困资助制度,让贫困家庭出身的农村大学生享受均等教育机会。其次,完善和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重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减轻个人及家庭的养老压力。
3.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一是要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企业应针对农民的消费需求、层次、结构和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主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做到价格低廉、质量可靠、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二是要畅通商品流通渠道。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商业网络,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方便农民购买商品和服务。当前,可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两大平台,鼓励在农村开办超市、便利店、连锁店、加盟店等。同时,还要做好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让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放心消费。三是要加强农村市场的监督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惩处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与公平。
4.规范与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首先,鼓励和支持各种信贷资金用于农业发展,通过财政支出引导农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其它各方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其次,以制度创新为契机,以普通信贷带动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加,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
为此我国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制度创新,具体可以通过给农村居民发放普通信贷,促使其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促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转到依靠采用新技术、提高投资与产出比上来,同时也加强了金融机构与农村的紧密联系。另外,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适当的将其分支机构延伸到小城镇,引入竞争机制,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洪涛,毛中根.中国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
[2]刘琦,黄天华.财政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关系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8).
作者简介:贾显维(1965—),女,陕西礼泉人,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