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尽意”的合理性

2013-04-29 20:27:56滕丽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认识论

滕丽

摘 要 自先秦以来的言意关系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辩题,不管是从认识论还是方法论方面,言意之辨都是极具哲学意义的问题,本文就认识论方面对言尽意的观点进行阐述,并阐释“穷言则尽意”的合理性。

关键词 言尽意 欧阳建 认识论 穷言尽意

在言意之辨这个问题上,自古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说,二是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说,三是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象”说。下面我将对“言尽意”说进行自己理解层面的解释分析并对“言不尽意”进行反驳。

一、欧阳建的“言尽意论”浅析

欧阳建先生在《言尽意论》 中说“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这句话实际上是解释了“言”“名”“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先有方圆之物而后有方圆之名。“名”和“言”对于“物”的作用仅仅是形式上的作用,只是一种符号,而不能从实质上去影响“物”、改变物的本质。“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彼,非名不辨。”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只有“言”才能畅达地表达“物”之理,即我们所谈论的“意”。

再来看“言不尽意”的观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简单总结来说即认为言语不能表达出事物的内涵和本意,而我们阅读的书籍也不能传达圣人的思想精华,只是一些糟粕。 那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不是依靠语言,那我们所认识的事物,所阅读的书籍都是依靠什么来表情达意的呢?显然在持“言不尽意”观点的人们来看,他们把这样表情达意的任务全部寄托到了自己的空想上去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以自己的主体意识为依据来认识事物,就难免缺乏了客观依据,认为也就会陷入错误境地。那么什么才是客观依据?当然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文字。

二、语言文字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谈话交流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物品都有它的相对应的名称,没有名称我们就很难辨识万物,没有语言这种工具,我们就很难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在讨论言意关系的时候正是把语言概括为“言”,把人类的思想感情、物品彰显的内涵概括为“意”。

欧阳建《言尽意论》中的“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理解为对事物规律的了解,只有靠语言才能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辨认,只有靠名称才能识别。语言如果不能表达思想,人和人就无法交流;名称如果不能辨别事物,人就无法获得认识。而欧阳建正是指出“名”“言”是传达思想和实现认识的工具。

而我们都知道,禅宗从“ 不立文字” 走向“ 不离文字”,从认为佛性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到佛性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教徒,并且要代代相传的宗教团体,同样承认自身佛性、佛法的传播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作为交流和传宗接代的工具,由此可见语言文字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三、认识论角度谈“穷言尽意”的合理性

我同样相信语言的表达功能的重要意义, 相信语言能够而且应该准确详尽地传达世界的真相和主体的意志情感, 相信言辞可以正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言不尽意”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本意无法通过言辞来呈现,那就是抛离认识对象却企图对对象加以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什么才真正的叫做“言尽意”,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弄懂什么叫做“言”?什么叫做“尽意”?举个现实的例子,前几年流传的“梨花体”所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论争,这种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都能形成的所谓的“诗歌”,用的是粗糙的语言,必然无法彰显诗歌的意义,而因此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最终被归结到语言上。“语言也取代意象被视为诗歌的第一要素, 诗歌的优劣不在意象的优劣, 而在语言的表现力, 在于表达的“尽” 否和“造语” 的“工” 否。”而所谓“尽意”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语言和心灵沟通,而这必然涉及到语境的问题,在双方都明白的语境之下,再怎么难以表达的主题,在适当的言语之下都能表达清楚,都能被对方了解,这就是“尽意”。因此我的观点是“穷言则尽意”,即只要在合适的语境之下把话说明白详尽了,意义自然能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一首诗歌的写作为什么要字字斟酌?为什么要去雕琢“诗眼”?正是因为每一字句都是传达诗人思想感情的窗口,要想正确的向读者传达思想就必须通过文字。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不论是欧阳建还是现实生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言尽意”观点在认识论上的正确性。“言尽意”这一观点不仅能从认识论上告诉我们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在方法论方面指导着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认识事物,探究本质。

参考文献:

[1]欧阳建.言尽意论.

[2]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3]李贵.言尽意论: 中唐——北宋的语言哲学与诗歌艺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认识论
陶德麟先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基于《实践与真理——认识论研究》的考察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电影新作(2018年3期)2018-10-26 00:57:10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四个意识”落实问题浅析
论自然化认识论的概念及其两种研究进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难题与出路:从参与者的视角看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45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