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材料牵着走

2013-04-29 08:29马艳文
语文建设 2013年8期
关键词:作文题审题观点

马艳文

2013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除湖北省采用“材料+话题”的形式,其他17套都是材料作文。与2012年相似,材料作文成了一统天下的命题形式。笔者发现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透过18套试题的分析,掀开材料的面纱,我们会发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独特的特点。

一、作文命题的形式

2006年以来,材料作文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题中材料涉及多个角度,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材料或提示;二是要求学生针对材料选择一个侧面自主确立角度立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角度与立意必须来自原材料。这样,材料的作用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立意不必涵盖整则材料,既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这是材料作文日益受到命题者青睐的原因所在。2013年18套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上都采用了“材料+限制”的格式,下面分别阐述。

1.材料的内容

第一,现象类材料(大纲版全国卷、四川、江西、山东、上海、广西),主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内容涉及同学关系、中学生学习的困难、挑错、更重要的事、手机遗失等方面,关于中学生生活的话题异军突起。此前,从没有这样专门命制有关中学生材料的话题。这颇有契合现实及中学生实际之意,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言语类材料(安徽、浙江、天津、北京),或使用名人名言,或采用对话。天津卷侧重一则名言引发的思考,安徽卷的两则名言是关于一个问题的两种见解,浙江卷是给出关于一个话题的三则名言,北京卷则借助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引发人们对手机的思考。内容涉及求异思维、孩子的眼光、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以及手机的使用。这一类材料借名人的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及社会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都蕴含着某种观点。

第三,故事类材料(新课标全国卷、辽宁、江苏、广东),讲述某个故事,往往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讲明一种道理。比如,新课标全国卷,老工匠的话“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的是勇气”揭示命题用意;辽宁卷,围绕“如何被人承认并尊重”的话题,老人与年轻人发生了观点的碰撞;江苏卷,“是不是几只蜡烛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让人有了对材料理解的明确的指向;唯有广东卷,只讲故事,其中的观点任由学生思考得知。这类材料,可以从陈述对象、事情结果及对应原因等多角度思考,主要引导学生探求人生发展、社会生活哲理。

第四,寓言类材料(福建、重庆),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这类材料映射生活中与材料中类似的事物,讲的也是人类社会、现实社会中的道理。一般具有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同时具有多义性,从不同角度看待不同事物,往往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湖南省的作文题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了两个材料,一个寓言类,一个现实类。虽然类别不同,但是都围绕“我愿意”的话题展开。

2.材料呈现的观点

有的材料在表述中,看不出明显的观点。例如,广东、江西、山东、四川、天津、重庆、大纲版全国卷、上海等八套作文题中的材料只交代事情或现象,湖北作文题的材料只是提供话题。

有的基本明确地表达了一种倾向。福建卷给的是顾城的诗,广西卷中捡到手机的年轻人的话,江苏卷中人们最后的感悟,新课标卷中老切割师的话,材料中都揭示了某种观点。北京卷采用了科学家与文学家对话的形式,两人角度不同,但都是围绕手机令人新奇的特点加以评说。湖南卷中的两则材料、浙江卷中的三则名言,也是从不同角度解读相同话题。

少数材料中出现了观点的碰撞。安徽卷交代了两种面对事情的态度:一是关注已经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一是关注未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不会发生。辽宁卷讲述了年轻人与老者关于承认与尊重的对话,启发思考沙子是否必须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

3.命题的限制

命题的限制主要指文体、辅助性表述等等。多数题目的限制相似:一是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二是自拟标题;三是明确文体,除广东、广西、湖北、辽宁、四川、大纲版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之外,其他省明确规定诗歌文体除外;四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五是写作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纵观18套作文题,在文体方面加以限制的有湖南卷、江西卷。规定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首先违背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是课程标准也没有“议论文”“记叙文”这样的表述,而是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二、作文命题的特点

材料作文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平与安全。近几年的命题作文呈现开放的态势,不可避免地带来提前准备并加以套用的应考方式。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猜题的成功率。与2012年的16套材料作文题相比,今年的命题有如下特点。

1.审题难度降低

张志公先生说:“如果说,我们现在讲的‘审题,意思正是要学生先明确写这篇文章的对象和目的,那我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是要学生把题目看清楚了再写,不要粗心大意,驴唇不对马嘴地瞎说,我也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跟从前差不多,还是指题目出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绝,得让学生去揣摩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赞成的。”[1]审题最忌故设陷阱,导致学生因深陷其中难以自悟,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缩短考生对题目的感知时间,消除题目给考生带来的距离感,促使考生快速立意,减少审题方面的障碍已成为大部分命题专家的共识。今年的大部分作文题体现了这一点。

2013年作文题晦涩的材料减少。2012年湖南卷关于一双手的漫画材料消失,诗文材料由江苏、四川两套减少为一套,不再出现2012年山东卷那样文字较难理解的材料……这些变化明显减低了审题难度。但是,部分命题在表述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四川卷将“平衡的生活”解释为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这样的解释令人费解。福建卷采用顾城的诗,内容既包含了“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又提出“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诗中的情感与生活的逻辑纠缠一起,虚无缥缈,难以理解。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又让那些不能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难以选择。

2.写作范围具体

今年18套作文题关注的写作空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生活。课标卷(同学关系)、江西卷(中学生三怕)、四川卷(平衡生活)、湖南卷(我愿意)、天津卷(知的途径)等,关涉的是中学生成长必然涉及的问题。特别是课标卷与江西卷,直指中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必然接触、思考的话题,写作如同拉家常。二是社会问题。浙江卷(孩子的眼光)、山东卷(咬文嚼字)、江苏卷(蝴蝶与习惯)、北京卷(手机与生活)、广西卷(真诚友善)、重庆卷(豆腐与改变),这类问题直接针对社会想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的题目,不难作文,因为有话说、有趣味,因为确确实实地触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好处在于,能引导学生感觉到周围的事物样样都值得观察,值得思考,使思路趋向于活泼而缜密;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密切写作与生活的关系。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破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和为作文而作文、硬“作”文章的习惯。对写作教学中如何命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3.思辨意识增强

与国外、港台的作文命题相比,以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对思辨能力的考查远远不够。从2012年开始,我们已经欣喜地发现命题专家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努力。2012年有7道作文题凸显了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分别是江苏卷(忧与爱)、浙江卷(英雄与路边鼓掌的人)、广东卷(过去、现在与未来)、湖北卷(书信的改变与替代)、江西卷(不要想拥有什么)、上海卷(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福建卷(时间与路程)。

2013年的命题,安徽卷(两种面对事情的态度)、福建卷(自由与扎根)、辽宁卷(珍珠与沙子)、江西卷(中学生三怕)、湖北卷(方圆)、天津卷(___而知之)明显表现出对两种事物或者两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判断。

其他省的高考作文试题,也意在让学生在思辨中进行必要的思考。例如上海的作文题是关注“更重要的事情”,必然引发学生对“重要事情”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当前忙而快的节奏中多一份冷静的审视。再如山东的作文题针对当前多种媒介谬误频出、扭曲了人们敬畏语言文字观念的现实,提出了《咬文嚼字》杂志对著名作家作品挑错的事实。材料涉及两个人群、两种行为,一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挑错,二是著名作家回应。考生既可以在二者之间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构思,也可以由此事抽象出某种人生哲学进行论述。学生可以从挑错的角度,阐发一丝不苟作研究,或是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的观点;还可以从回应的角度,阐发敢于承认错误,或是一种善于谦虚地接受建议的态度;当然,也可以谈对语言文字、创作应有的敬畏之心。还如新课标卷用一则寓言揭示了有时勇气胜于经验、技术的道理,但是,仅有勇气容易盲目,显然思考这个命题的时候少不了全面地分析其与经验、技术的关系。重庆卷则用豆腐对大豆的升华,引发多种思维:找准途径,实现突破;创新改变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变通带来新生等。思考的关键就在于豆腐是在大豆这个原来基础上的变化。

4.地域特色凸显

分析近三年各省自主命制的作文题,就会发现,某些省份命制的作文题也有了相对稳定的地域特色。以上海为例,2011年是“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是“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2013年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情”,三年都是给出对立关系的材料,思辨特色显著。湖南卷对作文文体一贯有明确规定,江西卷一大一小的命题形式也都相对固定。

今年的18套作文题质量较高,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浙江卷引用了三句话,第三处引语是“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这一伟大的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却将作者“英国作家戈尔丁”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这样的错误应当是可以避免的。

北京卷关于手机作用的材料,是否存在着对部分考生不公平的嫌疑?尚需论证。

辽宁卷中珍珠与沙子价值观的争辩也引发了大量网友热议。“学而优”是传统教育观的主要思想,但是社会的主体却是得不到重视与关注的普通人。难道他们不需要承认与尊重吗?显然,材料表述时,在用词方面还需谨慎;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人的差异;价值观的引导也以多元为宜。

高考毕竟是严肃的考试,公平、正确是题目的生命。在关乎几万甚至更多人命运的考试面前,命题还是需要慎重再慎重。

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策略

不同人对材料作文的分类不同。笔者以为,分类本身意义不大,也不是为了区分各种类型的差异,而是要从中找出相似点,以探求材料作文命题的规律。根据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是要明白材料的含义,二是明确写作的限制。

1.把握材料的含义

材料作文首先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无论何种形式的材料,审题的核心在于明确和理解材料表达的某种观点。

现象类、故事类、部分寓意类材料一般蕴含有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却没有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一定的看法,考生需从中提取出一个观点进行材料作文。

言语类、部分寓意类材料中不只有一则故事、寓言、名人言语之类的内容,还包含有对这则故事、寓言或话题的几种看法,考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多材料作文可以单线切入,也可以综合切入。如果单线切入,可从第一则材料切入,也可以从第二则材料切入,只要言之成理,言而有序即可。如果综合切入,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

2.明确写作角度与态度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选取符合材料整体含意的、自己感兴趣、有积累且容易写好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己对这个话题或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同时,材料作文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材料反映的问题,在现实生活有哪些表现,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也要想清楚。

3.给材料作文立意

考生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需要确立中心论点。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

就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申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二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三是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才能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稳妥,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此外还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合乎情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主张顺向立意为妥。否则,可能会由于认识的局限,发生立意偏颇、观点过激的问题。

鲜明、简洁,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要求。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一定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不能啰里啰唆、含含糊糊。句子要通顺,语句要简洁。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困难,首先是怎样把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转化到自己熟悉而擅长的方面。学生需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找出其中已有的观点或者分析直接的主要原因,这不失为一条捷径。其次要着重考虑的还是“怎么写”,注意选材、组织、条理、遣词造句,能够如实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这才是写作的重点。思维水平、生活储备、选材组织、表达习惯在任何形式的写作中都是区分学生高下的关键。千万不要也没必要因为材料信息多而困惑,因为怕跑题而不敢发挥。由此看来,备考的关键也绝不能只停留在审题立意方面。归根到底,教师有必要以“人本”思想对待写作,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身边的美,以细微的感受体验生活的真,以积极的心态自由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8.

猜你喜欢
作文题审题观点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观点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