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金 李雪峰 钱恋水
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7月3日证实,计算机鼠标发明者道格拉斯?恩杰尔巴特7月2日晚在加州阿瑟顿的家中逝世,享年88岁。除鼠标外,恩杰尔巴特很早就预见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诸多发展态势。未来学家萨佛表示,恩杰尔巴特“整个一生都领先于他的时代”。
“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好妻子和平静的生活让我失去了目标。我思考如何利用我的专长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
恩杰尔巴特1925年1月25日出生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自小在农场长大。1942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俄勒冈州学院。二战结束之际,他被征召入伍,在海军服役两年,其中一年在菲律宾担任无线电技术员。
一天,在小岛上的阅览室读书的恩杰尔巴特被一篇题为《如果我们这样思考》的文章吸引。时为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部门负责人的万尼瓦尔?布什在文中描述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存取系统Memex。这个念头从此根植于恩杰尔巴特的脑海中,建立这样的系统成为他的一生之志。
服役期满后,他回到大学继续学业,1948年毕业后进入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的Ames实验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身)工作。
25岁时的恩杰尔巴特和当时的大部分青年一样步入了婚姻殿堂。而他梦想做更多的事,让自己的创造能够比自己活得更久。“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好妻子和平静的生活让我失去了目标。我思考如何利用我的专长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950年,信息时代的完整图景像闪电一样划过他的脑海,从此他开始了改变世界的脚步。他辞去了工作,进入加州伯克利大学继续深造。
当时,计算机世界刚具雏形,电脑还是一堆占据一间房间的“计算”机器。这个庞然大物需要人们用打孔卡片把信息“喂”给它,然后耗费几个小时等待答案。那时,交互式计算只存在于未来,将之变为现实的念头却在恩杰尔巴特的脑海中萌芽。
在他的设想中,应该有一个巨大的、布满各种符号的电脑屏幕,而端坐于屏幕前的他就像在海军服役时坐在雷达操控台前一样自如操控。这块屏幕将展示工作站里所有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情况。
在获得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他进入了斯坦福研究所工作。1960年,恩杰尔巴特在研究所建立了一个实验小组。尽管这个名为“增智研究中心”的机构资金来源于政府和军方,恩杰尔巴特的同事们仍视他为一个隔绝于权力之外的“堂吉诃德式”的人。他在1961年给研究所的一份提案中表示:“我们追求的机会包含整合的人机关系,与计算机紧密而持续的互动将大幅改变人们信息处理和信息描述的能力。”他认为,这项研究的社会重要性堪比核能、宇航和癌症治疗。
“当时的项目主要是增强人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鼠标只是这个庞大项目中一个很微小的部分。”
恩杰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也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任职期间,共获得了21项专利发明。其中最后一项,编号为3,541,541的专利,正是今天的计算机鼠标。此专利的定义为:“通过手控制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在任何表面的移动,从而移动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上的光标;指示器控制产生的信号表明其位置,让光标在显示屏相应的位置得以显现。”
恩杰尔巴特在1963年设计出一款手掌大小、以轮子为基础的设备。此设备也就是鼠标的原型。1987年,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到,在设计鼠标之初,他曾想到了测面仪这款设备。测面仪同样是一款以轮子为基础的设备,技术人员可用它来测量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的面积。
恩杰尔巴特的同僚威廉?英戈利奇负责对光标控制器的修补和测试。英戈利奇在1964年推出了首款鼠标的原型。这款鼠标由一个木盒子组成,表面仅有一个按钮。木盒下面有两个小轮子,它们分别与电位计相连接:一个负责寻找X坐标位置,另一个负责Y坐标位置。这个设计在不断测试和完善后于1967年申请了专利,并于1970年颁布,由此,设计者恩杰尔巴特被后世称为“鼠标之父”。由于这项名头太过响亮,很多人忘掉了他在人机交互、网络通信等领域内的其他成就,恩杰尔巴特自己也很奇怪,“当时的项目主要是增强人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鼠标只是这个庞大项目中一个很微小的部分。”
1968年12月9日,恩杰尔巴特在旧金山举行的“秋季联合计算机会议”上用计算机交互式技术震惊了千余名世界顶级计算机专家。在90分钟的演示中,他向专家们展示了一个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如何实现信息的高速共享,他发明的鼠标如何控制计算机,以及文本编辑、电子会议、超文本系统、多窗口图形界面等项目。其中“在线系统”实现了他早先预想的研究者共享成果的目标。恩杰尔巴特还与30英里之外的一名同事进行了图片和语音通信,这被认为是史上第一次视频会议。他同时解释了如何将信息页面与基于文本的链接关联在一起的理论,这正是互联网架构的雏形。这场在旧金山布鲁克斯大厅的活动也因此被冠以“演示之母”的美名。
对于当天首次向世人展示的“鼠标”,恩杰尔巴特向观众表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么一款设备称为‘鼠标。它起初就用了这个名称,我们也从未改动过这个名称。”
恩杰尔巴特在后来的其他访谈中也曾表示,鼠标这一名称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这款设备类似于啮齿类动物,线就像是尾巴一样。他表示,他的团队中没有人能够回忆起究竟是谁第一个使用到了“鼠标”一词。
恩杰尔巴特的工作动力在于,他始终认为计算机应当被用于提升人类的智力
恩杰尔巴特并未因这一发明获得专利费,斯坦福研究所申请了鼠标的专利,随后以4万美元的价格将这项技术授权给了苹果公司。1973年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推出的Alto电脑首先使用了鼠标。上世纪80年代苹果和IBM的计算机开始将鼠标作为计算机组成部分对外出售,计算机鼠标由此真正被公众所熟知。全球最大的鼠标制造商罗技,在1985年推出了首款用于零售的鼠标。在随后的30年时间里,鼠标不断推陈出新,拥有众多的款式和花样。
1969年,恩杰尔巴特的计算机网络理念得到了印证。当时,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的“阿帕”计算机网络投入使用,而如今的互联网就是阿帕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恩杰尔巴特的研究小组解散。1977年,斯坦福大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卖给了一家叫泰姆谢尔的公司。恩杰尔巴特在那里又工作了10余年,但他很难重现此前在斯坦福的影响力。
2000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向恩杰尔巴特颁发了美国国家科技创新奖章。克林顿在颁奖时表示,“在计算机革命中,恩杰尔巴特要比其他人创造出了更重要的个人计算机组成部分。”不过当乔布斯和盖茨等人利用计算机的发展获得巨额财富时,恩杰尔巴特则逐渐被外界淡忘。2005年,他对科技记者弗雷姆斯基表示,自己过去20年的人生是失败的,因为他无法为研究找到资金,或是吸引任何人与自己对话。
恩杰尔巴特一生曾获图灵奖、约翰?冯诺依曼奖等众多荣誉。他的工作动力在于,他始终认为计算机应当被用于提升人类的智力。在一些谈话和文章中,他描述了一个充满热情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高效的工人每天花许多时间在共享的计算机上共同处理信息。如今,虽然他停止了改变世界的脚步,但他那个最著名的发明仍将继续滚动下去,改变世界。
(摘编自《南京日报》2013年7月5日人民网、新浪科技网、《电子产品世界》2013年7月5日、《东方早报》201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