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所培养的四种基本能力。写作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为重要部分,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
一、积累素材,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指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是离不开课外的延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二、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就能使自己的头脑得到充实,心灵得到美化,就可以积累更多的生活中的材料,从而写出好的文章,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所学的课本并不少见。比如《包身工》等作品。如果没有作者冒着危险走入这可怕的人间地狱,我想后辈的人谁也不可能讀到这样的作品。又如当前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让读者看到后曾引起过极大的反响,这便有赖于作者深入的调查,对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的积累。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生活,让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随手写一些小东西。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写一些别人认为是记流水账之类的作品。从初一开始,先写周记,再慢慢地让他们去写日记。为了使他们能高兴地接受,我不强迫他们写什么内容,而且我认为只要学生们能高兴去写,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说积累一些他自己所认为的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一定事物的表达习惯等,时间长了,学生们在这些流水账中也会训练出自己的文笔。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创新立意,选择学生喜好的题材。
指导学生作文选材十分重要。许多学生在写好人好事的题材时,常常选择“拾钱包”之类早已写滥的内容,似乎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学生写起来搬硬套,毫无创新。其实,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学生对那些熟悉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生活中事物呈现扑朔迷离的复杂性,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提倡发散思维,比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谈谈对圆的设想。学生们思路开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自然的角度看,有太阳、地球、向日葵、荷叶、山洞、甲鱼壳等;从吃的角度看,有月饼、西瓜、苹果等;从生活用品的角度看,有草帽、锅、水果盘等;从体育用品的角度看,有篮球、足球等。学生兴趣浓厚,写起来自然不受限制。
五、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稿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中学生平时能这样去做,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了作文中去,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总之,要想写好作文,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从而达到谙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