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梅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借助轻器械如体操棒、跳绳、呼拉圈等,引导学生进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但是,如果仅利用轻器械开展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课堂不免单调。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喊得筋疲力尽,学生练得愁眉苦脸,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无疑,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
如何利用輕器械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呢?笔者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实践、反思和归纳,创新出了以下三个途径。
一、运用轻器械自编器械韵律操
体操棒、跳绳或呼拉圈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作为器材。这种自编操的训练方法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它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整体出现,分别为掌握动作、改编动作、动作组合与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体改编动作,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与他人动作的组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展示练习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的勇于展示自我的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实施这种训练时,教师首先要设计几组基本动作并示范,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动作,从而引导学生个体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基本动作进行动作改编。当学生个体完成自我动作的改编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多个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建议他们将自己改编过的动作进行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一套“自编器械韵律操”。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几个问题:作为个体,自己有没有主动参与到集体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如果遇到与自己相左的建议时怎么办;如果自己改编的动作同组人完全不采纳时又要怎么办。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自我展示练习成果,不过这时候极可能出现成果不被其他同学认可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别人的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
二、运用轻器械设计各种身体素质游戏
这种训练方法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它是以游戏为载体,在训练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蜻蜓点水跳,就是让学生将一根体操棒竖放在脚侧,单人单足或双足在体操棒的两侧变换节奏进行跳动,或者将两根体操棒平行竖放在脚侧,宽度自定,双人单足或双足在体操棒的两侧变换节奏和花样进行跳动,亦可4人4棒、6人6棒进行游戏,人数越多,难度越大。这个练习的有效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在这个练习中得到展现与提高。
三、运用轻器械设计各种情景活动
这种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果敢、机敏等心理品质。
例如结合伤员救护知识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地震了,在一幢即将倒塌的危楼前躺着一些等待救助的伤员(学生),救生员们须在《生死不离》的音乐结束之前利用仅有的救生工具——用手中的体操棒组成的担架帮助他们逃离到一个安全地带。
具体安排如下:将篮球场的中圈视为即将倒塌的危楼,在中圈线上摆放若干张椅子,伤员们(学生)就躺在椅子上,安全地带设在底线。然后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讨论、试验和布置;具体实施前,必须将“担架”做好,“担架”最多只能由6根体操棒组成。在营救过程中,伤员的身体必须完全高于“担架”的水平面。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每个小组是否确定出领导者,是根据什么决定的;救援方案的形成是领导者的决定还是小组讨论的结果;救援方案是否实施结束,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现在再回顾一下当初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有更好的方案,为什么当时没有没有想到?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这类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场地的安全。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情景,预设的难度要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同一年级的教学对象,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情景,也应提出不同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巧用轻器械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产生难忘的学习体验,并通过对体验的反思,超越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巧用轻器械进行心理拓展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明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导致哪些预期结果的发生”;“教师提问”是这种课型的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体验进行反思;教师要考虑到教学设计与实际过程的差距,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如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等。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引导学生既要学会 “自己说”,更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建议;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不能当“旁观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反应不同及时引导。
第三,这类活动的不可预期性因素较其他课型多,教师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