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永丽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使“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而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开始,提升家庭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并维系和谐家庭以及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第一、要让法律文化深植于每一个家庭细胞。第二、要让家庭成员自觉遵守法律,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以和谐个人促进“和谐家庭”,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家庭;法制;文化;个人
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叫“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国民族数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使“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家是国的基石,没有千家万户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的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血脉相连。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生命细胞,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个人成长并获得动力支持的源泉,我国的家庭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挑战,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家庭的收入逐年增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也有其不和谐的一面,近几年来的离婚率攀升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稳定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伤害加剧,家庭暴力剧增,婚外情泛滥、虐待老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何在?如何增强婚姻的稳定性、提升家庭的凝聚力?如何构建和谐家庭?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并反省的现实问题。
家庭是社會和谐的细胞,文明萌芽的发源地。在家庭安宁幸福上,可以说法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法律的影子。如果不懂法、不了解法,那么我们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失。我们欣喜的看到:在面临各种家庭问题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妇女)开始有了法律意识,并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利。我认为:提升家庭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并维系和谐家庭以及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第一,法律文化深植于每一个家庭细胞,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
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所创造的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家法族规、伦理法治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在转型时期,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又要以史为鉴,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律文化,并将新的家庭法律文化深植到每一个家庭细胞,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
作为一种新的法律文化倾向,近一个时期,我国接连出台了一系列与老百姓日常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显示着中国立法的新动向:以人为本,追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例如,修改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结婚必须出具单位证明和强制婚检一系列条款,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又如《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立法禁止性骚扰行为,预防制止家庭暴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正在以高度务的实姿态加紧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法律领域(尤其表现在婚姻家庭法领域)变革的总趋势越来越倾向尊重个人自由,并努力追求个人自由、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统一。这些立法将对家庭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二,家庭成员法律素质的全面提高,法律规则的自觉遵守与亲身实践,是维系并促进和谐家庭的重要保障。
现代社会秩序是靠法律规则维系的。法律制度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稳定的社会而规定的。在法治文明社会里,自由是相对的,个人行为都要受一定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如因个人随心所欲干扰他人自由,损害他人权利时,法律就会出来干预。对于家庭细胞中的每一个成员,并不因为血缘、婚姻关系而显示地位尊卑,在法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对于国家而言,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制度下,还需要建立“教育人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每一位家庭成员依法维权的自主意识,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教育的对象要全面普及,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普通百姓、还是官员、专家,都需要进行教育。其次,教育的方式要区别对待,对成年人可从遵守家庭关系的法律角度开展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可从情理上进行教育,同时教给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法律常识;对于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除了正常的教育外,还应当偏重于在如何维护他们的自身合法权益上。最后,教育的方式要生动,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典型案例加上精辟思想体系点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而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而言,则要求知法、懂法、守法,提高自身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并亲身实践法律规范,做和谐家庭的建设者,成为家庭的和谐因子而非破坏因素,以和谐个人促进“和谐家庭”,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