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语》 中 的 “修 己 以 正” 思 想

2013-04-29 00:44于洋
考试周刊 2013年85期
关键词:论语修正

于洋

摘 要: 《论语》中真正出现修正的条目较少,却很重要。本文以论语中的“正”为核心,探讨了论语的修正思想。在《论语》中,“正”分为修己以正、修己以正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这三个层次就可以概括《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论语》思想的纲领,而所有这些思想的前提就是修己以正。

关键词: 《论语》 修正 正己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看似散乱实则有内在的脉络与体系。《论语·宪问》中的一则语录可以视为纲领: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则对话明确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虽为谈君子之道,但是同时也是孔子关于由正己至正人、再到安百姓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最概括与清晰的表述。总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修己以正、修己以正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而这些思想的前提正是修己以正。

《论语》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修己以正,只有修己以敬,我认为正与敬是内与外的关系。正是敬的内涵,敬是正的外在表现。通过修达到正的正己行为在《论语》中有着明确的论述。正己为日常行为合礼,《论语》中共有十一条涉及正字,除其中两条外,①明显分为正己、正人两部分。其中四条为日常生活之礼,“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升车,必正立”(《论语·乡党》)。时刻匡正自己:“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正如《礼记》中所说:“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孔子通过自律使自己的日常行为达到中正无邪,达到“礼之质”的境界,并以此为途径达到其他德目。曾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正颜色,斯近信矣。”正颜色便能接近信德。孔子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衣食住行都讲究正——合礼,并以此达到孔子心目中的最高道德修养——仁道。这种途径在“颜渊问仁”条中有过明确的表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一切依礼而动,以礼正己便达到仁的境界。徐复观说:“在现实广义的社会共同利益的要求下,在规定出一套与其相适应的立身处世的行为形式,即是孔子所说的礼。此礼的新的内容、基础,乃发于内心的仁、亦所谓实现内心的仁。”[1](P238)

拥有了礼的形式和仁的境界便可以说一切为正。《论语》中孔子并没有把核心概念每次都冠以“正”,但他不厌其烦地反复探讨、辨析“仁”、“孝”、“礼”,显然是在探讨何为仁之正、礼之正、孝之正,以及由此而构成的人之正。因为其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并没有以“正”冠之,而仅言修己。在这里修己与修己以正是统一的,其外在表现便为敬。戴明玺说:“敬则意味着(修己)这一过程专注而不可旁骛,守礼而不逾距,诚实而不虚伪,勤勉而不懈怠。”[2](p50)《礼记·曲礼上》指出:“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哪怕是低贱的负贩者也必然有可尊贵的地方,需要对他们表示尊敬。“礼”不是片面要求一方对另一方尊敬,而是要求互相尊敬,这样才能保持心情愉悦、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3]我认为,此处之敬不仅为人伦相互之敬,还包含对制度、天地秩序的敬。敬与德的关联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了。比如《康浩》的最后,周公反复强调“敬哉”、“勿替敬”。《召谙》中谈及的“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无逸》中谈及的“则皇自敬德”。所谓“惟天无亲,克敬惟亲”。(《尚书太甲下》)孔子以深刻的内省、近乎苛刻的自律,达到身心皆正的境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周易·乾卦·文言》)的境界,进入到自西周以来早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范畴。

《广韵·德韵》:“德,德行。”《说文》:“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德与仁相近,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当孔子强调自己的修养时着重谈到了“仁”这个概念。当孔子转到了“政”的领域时,则更多运用的是“德”这一概念。这表示孔子在由“正己”转到正人、事功的论述时,更多地接受了周代关于德的观点。即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一方面,有德者被认为受上天眷顾,修己以正,自己成了德的化身,也就成了天命所钟,自身的行为便具有了无可置疑的权威,于是“正人”便有了正当的理由。另一方面,在现实伦理实践中,修己以正之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礼记·坊记》)正人就有了现实可能。

注释:

①条为不学习诗经的比喻,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shào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朱熹注: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台湾:学生书局,1983.

[2]戴明玺.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的悖论和困局[J].聊城大学学报,2002(3).

[3]祝瑞开.释“修己以敬”[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09-13.

猜你喜欢
论语修正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修正这一天
一类基于Halley-Newton型的有效修正算法
如何读懂《论语》?
合同解释、合同补充与合同修正
软件修正
修正直销初点将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