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要为明亡负多少责

2013-04-29 22:03孙兴杰
中国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张居正万历白银

孙兴杰

史家一直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而万历年间是中国经济非常繁荣的时代,但万历死后没有多少年,明朝就灭亡了,因此后人追溯明朝灭亡的原因时也就追到了万历皇帝的头上。一个王朝的兴替当然有很多原因,但财政与货币的双重危机无疑是明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推动了明朝经济的白银化,万历年间正是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的时代,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全球白银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使货币主动权受制于人,货币危机紧连着是财政危机,财政危机也意味着民生危机,内忧外患之下,明朝也就在繁华之后快速落幕。

成也白银,败也白银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际,崇祯皇帝在皇城的那棵歪脖子树上吊死,有人说国库里面还有上千万两永乐年间熔铸的银锭,也有人说国库里空空如也,除了一只装着几张欠条的小红盒子。崇祯皇帝很勤政,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银子什么都干不了,银子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么重要了呢?万历皇帝的权臣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确立了银子在明朝政治经济生活的地位。

“真金白银”一直被视为财富的符号,“天然的货币”未必一直是货币符号,明朝开国之后面临币材匮乏的问题,朱元璋下令印刷纸币,也就是“宝钞”,但是缺少政府信誉作为背书,宝钞很快贬值。明宣宗三年(1428年)下令停止因数宝钞,后来宝钞更像是礼仪性货币,作为礼品送给国际友人。纸币难以承担媒介的作用,金属货币重新登台亮相。被蒙古人俘获的明英宗为白银合法化打开了通道,1436年政府可以征收金花银,老百姓可以用银子来缴税,这项政策实际默认了白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既然纳税人以白银缴税,那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挣银子的机会。到了嘉靖初年,“钞久不行,钱已大壅,益专用银”,白银已然成为明朝的主币,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更是确立了白银在财税系统的主导地位。

张居正算是万历一朝最能干的一位了,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没有人比张居正更善于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张居正在1581年推行“一条鞭法”,将天赋、徭役等赋税折成白银,在一条鞭法之前,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南方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张居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大抵了解全国白银沉淀与分布的地区,因此折银纳税的做法推行得比较顺利,一条鞭法是中国税制的重大变革,更是明朝货币制度的改革,加速了赋税与白银之间的联姻,扩大了白银的流通领域。对张居正而言,一条鞭法旨在提高政府对财税资源的吸纳能力,扭转民富国穷的态势,一条鞭法推行之后,朝廷税收增加了近一倍,京城粮仓的粮食够九年之用,白银上千万两,可惜的是,张居正的这些财政盈余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

一条鞭法与明朝的白银货币化同步推进,而万历王朝正赶上了世界的“白银世纪”,欧洲人发现了美洲的黄金和白银,当他们来到亚洲的时候,发现除了白银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中国人,反倒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成为畅销产品。美洲的白银通过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条航线半数以上流入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坟墓。货币增加未必导致通货膨胀,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发生价格革命,因为很多白银沉淀于民间成为“存量”而没有成为货币,还有就是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成为那个时代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

除了美洲的白银之外,日本在万历时期也大量向中国出口白银,海外流入的白银是同期明朝政府开采白银产量的4倍,中国消化了当时全世界主要的白银,成为全球白银货币体系的核心,但是却不拥有货币的主导权。货币如国之玉器,不可假于人,但万历一朝经历了白银世纪的高潮,在万历去世的时候,欧洲人正在忙着打一场“三十年战争”,从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遽然减少,一场货币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当然,海外白银减少并不必然导致货币危机,因为明朝的白银存量足可应对这场危机,问题的关键是,很多白银一直在富商院子里埋着,政府收不上税,财政危机与货币危机相互强化。

皇帝也收不上税

万历皇帝聪敏过人、博览群书,但是却以怠政而出名。他的怠政是在报复不给力的官僚集团,他想讨好自己心爱的女人,立三子为太子,结果遭到文官们的百般阻挠。这只是皇帝与文官集团抗争的一个小插曲,还有就是征税,万历一朝为后人诟病的就是派太监去征税,引发民间抗税的暴动。

万历皇帝派出的太监到底“搜刮”了多少钱?从万历二十四年到三十二年总共在300万两-400万两之间,这些钱是什么概念呢?也就相当于三四个中等富商的家底吧。这样看来,万历皇帝是很冤的,没有收上钱来,却顶着个专制暴君的骂名。不过万历皇帝确实挺爱财的,他的导师张居正一直教导他要勤俭,结果张居正死后被查封家产,令万历皇帝大为惊诧,原来老师说假话!将万历贪财与抗税的合理性搅合在一起是说不通的,抗税的都是什么行业呢?丝织业、银矿,都属于高利润的行业,从这些行业中征税也是合情合理的。

明代主要以田赋作为税收来源,可笑的是,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张居正任首辅期间曾经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结果没等调查完毕就去世了。征收田赋费时费力,而且升斗小民的税负痛苦感比较强,万历皇帝比较体恤小民,虽然“费用不敷”,也是“安忍加派小民”,所以只能“权宜指办”了。万历一朝受惠于白银货币化的好处,工商、贸易繁荣,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论》中写道:万历盛时,盐商资本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利息有九百万两,只交一百万两税。从赋税正义的角度而言,政府的赋税重心需要从农业向工商业转移,至少做到平衡,但是在明朝的财政收入中工商业的比例不到2%。抗税行动更像是豪富阶层与皇帝的对抗,而文官集团是站在工商业的立场上。商贾之利三倍于农事,但是有钱人却不交税,皇帝也没有办法,有些辩护者甚至提出了“加派之害以税计,商税之害以日计”的理由,也就是说,加派给农民的费,疼一下就可以了,而商业税则让工商者天天流血。

财税系统是国家的血脉,但是万历皇帝也没有办法从繁荣的工商业获得财政资源,过度倚重田赋会增加土地兼并的几率。万历之后,白银输入减少,银贵铜贱,以铜钱计价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飞涨,而政府以白银征税,加剧了通货紧缩,经济更加凋敝。到了16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外白银的流入几乎停止,货币危机与财政危机同时爆发,加上边患不断、天灾频仍,虽然依然拥有2.5亿两白银,大明王朝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有人说明朝不是死于贫穷,而是太富裕和开放了,丧失了货币主权,其实这是阴谋论的看法。白银作为“外生货币”同样出现在欧洲,但是荷兰人、英国人却发展起政府信誉为基础的债券体系,与“价格革命”相伴随的是“金融革命”。当大明王朝海外白银断流之际,荷兰正发生了“郁金香泡沫”,债务泡沫之后,荷兰依然存续,而大明王朝却倾覆了。明朝虽然是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却没有一套金融体系与之匹配,万历去世之前还取消了“盐引”,这种票据具有期货的性质,万历掐灭了大明王朝可能用以融资的最后一盏灯。没处借债的大明朝倾覆了,可以借债的西方政府却可以经常“破产”,然后从头再来。

猜你喜欢
张居正万历白银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磨砺是一笔财富
张居正宽待对手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白银双曲线的几个新性质
古灵精怪包小黑
宇宙中发现黄金白银“制造厂”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