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梅
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够明显,通常学生只知道哪些是优秀作文,哪些是不合格作文,而优秀作文好在哪,不合格作文差在什么地方,怎样修改,还是不太清楚。若能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技巧,就可以改变目前在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少、慢、差、费等现象。目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是语文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二是语文教师平时对作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的力度不够,不彻底;三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与作文批改方面带有随意性,特别是作文批改,教师不能做到篇篇面批,只能每次重点轮回批改。导致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应付了事。以上种种情况,导致学生对作文教学及修改不重视,很难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就更谈不上提高习作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写作文不爱“回头”,对修改不感兴趣。这是妨碍他们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平时要鼓励学生写完作文要反复修改。要想让学生修改好作文,就必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具有两个突出特征,即有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的情感反应。人总是被感兴趣的事物紧紧吸引并给予高度注意,进而探求它的奥秘。凡事与自己兴趣符合的行动,人们就愿意积极地轻松愉快地做。因此,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就必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入手,与他们的兴趣相符合,这样才能启发、诱导他们积极修改自己的作文。据此,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一是“先人后己”,就是先指导学生修改别人的作文。据观察,学生有修改别人作文的兴趣。不少学生还有些“好为人师”。人人参与批改,人人当一回老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趣味的;加上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展开竞赛,引入竞争机制,兴趣更浓,回答正确者加十分,回答不正确者不扣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挑起是非,引起辩论,修修改改,改改修修,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有趣味性。这样通过趣谈、修改,学生对不合格的作文差在什么地方,以及作文究竟怎样改便一清二楚。他们在修改别人作文时,兴趣很浓而且特别慎重,不直接在别人的作文上动笔,只做小记号,然后用评论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浏览这些评论,可以看出,即使是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乏有考虑成熟的中肯见解。学生在修改别人作文的时候,自然想到自己的作文也存在某些毛病,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拿自己的作文修改。
二是“先旧后新”。即从修改旧作文入手。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直接指导修改刚写的作文而要绕个圈子呢?原因是有些学生有特殊的“病症”——脸上“皮肤过敏”,刚写过的作文就修改很难为情,而且不会修改好。如果拿出以前的作文,他们就好像欣赏自己“衔手指的照片”一样有趣。老师谈缺点,学生总抢在老师前头发言,一点也不难为情,似乎站在高高的顶峰俯瞰自己的作文。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获得了修改作文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了认真修改作文的寫作习惯。
三是“先被动后主动”。所谓被动,就是修改老师在作文上用记号标出或用批语指出的地方;所谓主动,就是自己发现并修改有错误的不恰当的部分。在前后相连的几篇作文中,相同的毛病在前篇标出了一般在后面各篇中不再标出,凡已经标出或虽未标出,但学生可以自己标出的毛病,都要求学生一直修改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是“先读后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学生希望自己能把作文改好,但苦于不识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作文山”的真面目,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他们常常问:“我这篇作文还有什么缺点呢?”“我这样改行么?”“您教给我一个诀窍吧!”他们似乎要一眼就能看出所有缺点。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告诉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读给班级同学听,读给别人听,要虚心请人提意见,但是不管怎样读都要做到一点,即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思考。只有这样坚持下去,修改作文才会变苦恼为快乐,相应培养修改作文的兴趣。接下来是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每名学生按照修改规则自己审阅修改一篇习作,通过这个实践过程,深化了理性认识,把积累的理论转变为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实践证明,这种修改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分析、语音表达、应变能力都有所增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成了课堂的主体部分,产生了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强烈的求知欲,事半功倍,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