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3-04-29 00:44王海波
考试周刊 2013年86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语文

王海波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极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1.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不仅在课上,而且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等,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不能一味灌输,要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再次,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

3.选择方法,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事实上,导入作为教学起始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习导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新课,架设生活和语文的桥梁。事实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创新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尤其是导语、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该具有多样化,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注意拓展面

这是指每学一篇或一组课文,教师就要注重结合介绍推荐有关文章或材料,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面。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即将学完一篇或一组课文,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坚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书可读,办法有让学生订阅《同步阅读文库》,或组织家长捐款献书建设班级图书角,或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和服务,不断充实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新书等;二是要加强读书方法指导,即紧密结合相应课文或主题单元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做课外阅读材料的推荐和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三是要组织开展汇报交流和评选活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读书汇报会和“读书小博士”、“读书状元”等评选活动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

5.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第一,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

第二,巧设问题,启发讨论。

第三,创设情境,导情入文。即借助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播放音乐、扮演角色、语言描绘等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第四,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自主进行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6.不要忽视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让“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對这一课进行了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