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45岁的郑莉是机关工会主任,她对人真诚、热情、友善,但朋友常常远离她。她很困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一次,我有意观察她和同事聊天。同事直言不讳地描绘感觉:“她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只要我开口,那绝对就是错的,所以我什么也不想说了,只想快快逃掉。”
是的,这就是郑主任的处世哲学:永远都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让别人无话可说。她极力维护自己“正确”的形象,而这也像一个栅栏,将自己禁锢了,别人也不敢靠近。
郑女士说,从小父母对她要求很严,甚至有些苛刻,从站姿、坐姿、说话表情、吃饭动作,都有严格规定。郑女士谨小慎微地按要求做,被大家公认是“好孩子”、“优秀学生”,这慢慢形成她“做正确的事才能受到认可”的处世逻辑。
最近,朱娟的婚姻遇到麻烦。丈夫提出离婚,理由是朱娟像常春藤一样,把他缠到窒息。朱娟是一名律师,在外精明能干,但在家里,却显得很弱智。家里任何事,她都拿不定主意。譬如,水龙头坏了,在给物业打电话之前,她一定要先给丈夫打电话,征求意见。丈夫非常厌烦,多次警告。
朱娟很委屈:“我这么无助,如果你不帮我,就是不爱我。”这套逻辑是她父母从小教会的。父母执著于权力,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孩子依赖他们,他们就会很高兴。孩子慢慢明白:我依賴别人时,我就是受欢迎的;我越依赖,别人会越亲近我;越是亲密的人,我越要依赖他。因此,她沉溺于依赖游戏中,而不管对象是否发生变化。
每个人都有一套处世逻辑,我们曾经从这套逻辑中获益,因此觉得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最早让我们获益的场所,大多是原生家庭。但要知道,家庭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在这儿对的逻辑,到了其他关系中,往往会出错。
有这样一个心理寓言:一头熊,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它只有站着不动。后来,它从笼子里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却依旧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执著从家中形成的逻辑。我们会自动认为,越危险的时候,就越需要执著于这一套逻辑,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
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会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合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大多数人却在一次次碰壁后,仍然固守曾经受益的逻辑,并生出很多委屈、抱怨,甚至产生报复心理,将自己的不顺归为别人的有意为难,而不知是自己的心灵地图出错了。
车载GPS需要经常升级更新,驾车的人才能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同样,我们在原生家庭绘就的心灵地图也需要不断修正,才能应对不同的外界环境、各类关系。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