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现场感

2013-04-29 00:44南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现场感记忆里餐厅

南桥

圣诞期间,美国妈妈简妮尔·霍夫曼给13岁的儿子买了个iPhone当礼物,可又附加了 “使用条款”18条, 比如不可看色情图片、丢失了自己負责、妈妈必须知道密码、每天晚上7:30必须关机上交等。

智能手机属聚合文化的产物,能把诸多功能集合起来,让人一切尽在“掌握”。如何让尚未养成自律习惯的孩子使用,家长分歧很大,有的亮红灯,禁止使用,这做法其实很难,说实在的也禁不了多久;有的亮绿灯,撒手不管,这也不负责。我比较中庸,倾向“黄灯”:觉得可仿照简妮尔妈妈的做法,让孩子使用,用出名堂来,但要有规矩。大家可以把这件事情转作教育机会。

教孩子负责地使用技术是好,可我们自己能否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他人,没有说服力,也没有效果。

简妮尔的18条规则中,还有一条是“不要拍摄成千上万的照片和录像。没有必要逮住什么都记录下来。去活出这些体验来。它们会永远存在于记忆里。”

说来惭愧,我自己就喜欢拿着手机随手拍。美国地广人稀,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到处是,有些过去只能从国外风景明信片上看到。这环境作为背景,很上相,勾人去拍。我在网上写东西不少,“一张图片等于千言万语”。文字力不从心处,有图有真相,拾遗补缺。

另外,生活在新的国家里,好多东西我少见多怪,充满好奇,很想跟远方的亲友分享。到中国的美国人也一样,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新奇的英文招牌,在外睡觉的人,打赤膊在门口逛的老头,他们也好奇,也去拍。

不过,恐怕还是中国人拍照多。有一个美国人跟我开玩笑说:“100个中国游客,会带着101部相机到处拍。”最近美国某地有事,参与的人很多,有媒体给出报道,还配发照片。有读者评论说:“哪里有多少人参与?怎么我看到的全是记者在拍照?” 我去一看,发现这些人大多并非记者,只是在“围观”。“围观”的人, 通用姿势是拿着手机拍摄。

手机的镜头,于是成了新的盲点。大家举起手机,挡了视线。只顾事后回忆,不顾当下体验。

我小孩在学校的表演,我在拍摄,只能通过手机屏幕去失真地看,留下的是照片和录像,或许最终还会删掉或者遗失。而现场感,说错过就错过了。留下一堆照片,如假花,或许经久不衰。而鲜花的色泽和芬芳,或许会留下更深切体验,在人的记忆里历久弥新。

在这数码时代,日子久了,大家电脑里装满了照片和录像,倘无随手整理好习惯,换电脑时难以处理。用“云储存”也是大问题,美国能存的,国内有时候看不到。云储存的容量通常也有限,尤其是录像部分。好多照片与录像,最后我索性删了,大脑里也记不清了。现在,除了有特定目的,比如要写散步的文章,去拍小径配图,否则我尽量节制,多参与,少拍摄,或是拍了使劲筛选,可有可无者,一律删掉。

中国手机普及率居世界前列。去饭局,一口饭没下口,一群人围在桌子边拿手机拍,然后一个个传微博。有的“低头族”吃饭中开小差,拿出手机看这看那,饭也吃不尽兴。为了避开这高科技的诅咒,洛杉矶一家餐厅规定:客人餐前将手机交给餐厅保管,餐厅将打95折。

不去拍菜,菜吃起来更香。简妮尔妈妈说得有道理,“去活出这些体验来”,把记忆交给大脑而不是内存。

万物有时,人该有不插电的时候。高晓松说他坐牢的时候最开心,恐非矫情,天天做大忙人,日子被电话短信微博切割得一地鸡毛,也是一种悲催。手机带给我们世界的纷繁,让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是天下事不论大小,都被推到你的视野里,不关注也得关注,何尝不是诅咒?没有我们的时刻关注,太阳照样升起。天天看姚晨感冒好了没有,章子怡和撒贝宁有没有戏,不过是在低头看他人的生活。怎舍得让自己的日子,从身边悄然溜走?

猜你喜欢
现场感记忆里餐厅
TARENTUM萄木餐厅
LUNAR餐厅
城里的怪餐厅
在记忆里永存
落在年少记忆里的星星
记忆里的红薯香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落在年少记忆里的星星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