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 WebQuest(网络探究)教学活动对于不同程度高职生的英语学习成就的影响,以及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对WebQuest教学活动的满意情形。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准实验研究法,针对某高职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两组学生各依高考成绩分为高、低两种程度。因此本实验之自变项为教学方式(有无WebQuest)和不同程度,依变项为学习成就。虽然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英语程度学生在学习成就后测的表现未呈明显差异,但实验组低英语程度学生对WebQuest教学感受满意的人数比例(77.8%)比高英语程度感到满意的比例(52.9%)高出很多。
[关键词]WebQuest 网络探究 英语程度 学习成就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05-04
一、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
除了国家的教育政策与现代化科技融入教学的趋势外,在高职英语第一线的教学现场,也存在着一个长期以来不易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英语程度落差太大的问题。英语教师在教学上无法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往往只能采取难易适中的教材及教法,只照顾到中等学生却无法引起高、低两端程度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研究者因而希望探讨运用电脑或网络等资讯科技融入英语教学能否提升高、低不同程度学生的英语学习成就,以及学生对该教学法的满意度如何。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研究者所任教的两个现成既有的班级随机选择其一作为实验组, 另一作为对照组,由于未能针对本实验做随机抽样、重新分组的处理,因此视为准实验法。本研究以研究对象的高考成绩作为学习成就的前测成绩,接着在实验组班级施行 WebQuest 教学活动,对照组则施以传统课堂教学。实验后则以研究对象教学实验后的测试成绩作为学习成就的后测成绩。收集前述各项资料后,利用SPSS统计软体进行资料的分析比较,以了解WebQuest 教学活动对不同英语程度学生的学习成就之影响。最后再对实验组做 WebQuest 教学感受情形之调查与分析。
三、实验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阅读 WebQuest 教学相关文献,造访各种 WebQuest 教学网站,构思 WebQuest 教学网页之结构。
2.研读高职英语第一册教科书及教师手册,针对 Unit 1~Unit 4 内容,着手进行 WebQuest 教学的规划设计。
3.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各种与本课程相关之素材与网站资源,建置 WebQuest 教学网页。
4.参考文献及其他研究者的资料,编制《对英语学科 WebQuest 教学感受问卷》。
(二)前测阶段
整理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班在高考中的英语科平均成绩,作为本研究之学习成就前测成绩。
(三)教学实验阶段
1.开学后第二周至第九周,进行为期八个星期,共十六节课的英语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班同步进行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之课程教学活动。
2.第一次上课,向实验组与对照组介绍本单元教学进度及生字教学;说明异质分组原则:6人一组,每组需含红、黄、蓝三个区块中各2名同学(为避免学生被标签化,研究者以红、黄、蓝作为三种成绩分布的代号),自己推选组长一名。
3.两班指派之任务的内容及提示达成的步骤一样;但实验组班级使用研究者自行设计之 WebQuest 教学网页,网页中提供老师筛选过的参考网站之网址资源;[2]而对照组班级则须学生自行设法利用报纸杂志或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
4.实验期间,两班各安排4节课堂时间,让学生到电脑教室上网查找资料。 实验组直接上老师建置的教学网站进行网络探索;对照组则依据老师提供的“任务学习单”,自行上网搜寻所需资料。
5.实验教学结束,两班分别依据任务流程中所规定的细节进行书面作业上交及上台报告。由任教老师(即研究者)当场依据评分表上之标准评分。
(四)后测阶段
1.教学实验后两班进行相关内容的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即为本研究之学习成就后测成绩。
2.对实验组学生填写《对英语学科 WebQuest 教学感受问卷》,作为学生接受WebQuest 教学情形之分析依据。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经完成前面各项实验步骤后,研究者将整理所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资料,利用社会科学统计套装软体(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之 SPSS 10.1 for Windows 对各种数据资料进行逐项地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成就前测之比较
首先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在WebQuest教学实施之前的成绩做一个比较,检验两组的英语起始程度是否相近。本研究设计的自变项包括教学模式和英语程度两项,因此取两组前测全班分数的中位数,将两组学生各分成高、低两种程度。对照组中位数为85分,高程度15人,占48.4%;低程度16人,占全班51.6%。实验组中位数为83分,高程度17人,占48.6%;低程度18人,占全班51.4%。两组高低程度区分比例非常相近。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定前,先进行变异数同质性 Levene检定,结果未达显著(F= .439,P值为 .510 > 0.05),表示并未违反变异同质性的基本假设。接着进行t检定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成绩,表1-1是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低程度学生的英语前测成绩。表1-2是两组高低英语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与t检定结果,显示在学习成就前测,对照组英语成绩平均为79.52,实验组为79.51,其p值为1.00,> .05,未达显著水准。因此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英语科平均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显著差异。据此,研究者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起点学习成就的表现视为相似。
(二)WebQuest 教学对不同英语程度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低程度学生的英语学习成就后测成绩如表2-1:
表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低程度学生后测英语成绩
本研究以组别(有无实施WebQuest教学)与程度(高、低英语程度)作为自变项;学习成就后测成绩作为依变项;学习成就前测成绩作为共变项,进行二因子共变数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2 两组不同程度学生后测成绩二因子共变数分析
表2-2中对共变项前测成绩的检验发现,F(1, 61)= 165.428, p= .000,达显著水准,表示共变项对于依变项的解释力具有统计意义。表2-2显示组别与程度的检定结果为F(1, 61)=165.428,p值为 .034 < .05,达显著效果,组别与程度两个自变项对学习成就有交互作用,因此必须逐一进行单纯主要效果检定。观察可发现,对高程度学生而言,对照组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于实验组;对低程度学生而言,却是实验组学生高于对照组学生。但此观察仍需进一步的单纯主要效果检定,检验是否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首先逐一先进行变异数同质性Levene检定,其结果都未达显著,表示皆未违反变异同质性的基本假设,可进行主要效果检定。其结果整理如表2-3,逐项说明如下:实验组不同程度的检定结果,F(1, 32)= .623,p值为 .436 > .05,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不同程度的检定结果,F(1, 28)= .426,p值为 .519 > .05,没有显著差异。高英语程度学生的检定结果,F(1, 29)= 1.142,p值为 .294 > .05,没有显著差异。低英语程度学生检定结果,F(1, 31)= 3.216,p值为 .083 > .05,没有显著差异。
以上结果显示,这些接受WebQuest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在排除学习成就前测成绩差异的影响之后,并没有因为WebQuest网页主题探究的教学活动而在英语学习成就上有显著的提升,并且英语高低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也没有因为接受WebQuest教学活动,在英语学习成就方面产生明显的差异。
表2-3 组别与程度英语后测成绩单纯主要效果检定
五、实验组学生对 WebQuest 教学的感受
本研究之《对英语科 WebQuest 教学方式的感受问卷》共计27个题目, 分为兴趣(Interest)、自觉能力(Perceived Competence)、重要性(Importance)、压力(Pressure)、选择权(Perceived Choice)及价值观或实用(Value/Usefulness)等六个面向,借以了解实验组学生对 WebQuest 教学活动各面向的感受。本问卷采用七点量表,最高7分,最低1分,题目内容兼具正反向问法,反向题将加以转换计分,总答题累积得分越高则表示学生对 WebQuest 教学活动越满意。
(一)实验组学生对 WebQuest 教学整体及各面向的感受
本研究实验组学生在 WebQuest 教学感受问卷中答题得分5-7分者,表示同意题目的叙述,即对 WebQuest 教学有正向的感受,亦即感到满意。研究者将学生在《对英语科 WebQuest 教学感受问卷》中,六个面向及整体感受的得分情形整理如表3-1,其中满意百分比指的是在问卷中得分5-7分的累计人数。从表3-1 的数据可以发现,最多学生(82.9 %) 对 WebQuest 教学活动的价值感到同意;喜欢 WebQuest 教学活动的学生也高达80%;然而只有57.1%的学生对努力面向感到满意,是人数比例最低的一项。也就是说学生们普遍肯定 WebQuest 教学活动的价值,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有大约43.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的努力还不够。
(二)实验组高低程度学生对 WebQuest 教学各面向感受情形之比较
为进一步了解实验组高、低不同英语程度学生从各个面向对 WebQuest 教学活动的感受情形是否有所差异,研究者分别将高、低程度学生在各面向满意(得5-7 分)人数的百分比整理如表 3-2,比较情形分述如下:
高英语程度学生在各面向的感受情形,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的是“压力”面向,占76.5 %;也就是有76.5%的学生对 WebQuest 教学活动不会感到有压力;而高程度学生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最低的是在“能力”面向的感受上,只有52.9%的比例,也就是说高英语程度学生中只有一半的人对自己在 WebQuest 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力感到满意。研究者推论其可能原因,应该是高程度学生通常对自己的要求标准较高,虽然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实际上也有不错的表现,但尚未达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水准。
低英语程度学生在各面向的感受情形,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的是“喜欢” 与“价值”两个面向,各自所占的比例都高达94.4%;而低程度学生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最低的是在“努力”面向,占61.1%。另外,本研究之感受问卷第27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学生课后花在上网搜寻资料的时间,最高时数为5小 时,高程度学生回答的时数集中于 3-5 小时;而低程度学生回答的时数则偏于2小时以下,和“努力”面向的分析结果吻合。可见低英语程度的学生对 WebQuest 这种透过电脑网络的学习方式非常喜欢,但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仍然不足。
另外,高英语程度与低英语程度学生之间的比较中令人注目的差异情形有两方面:一是高英语程度学生除了在“努力”这个面向的满意人数比例高于低英语程度的学生,其余都是比低英语程度学生低。二是高英语程度学生喜欢 WebQuest 教学活动的人数比例和低英语程度学生相差达29.7%。由此可知,低英语程度学生对在英语课实施 WebQuest教学活动感到满意的情形远比高英语程度的学生高出许多。
接着对实验组高、低英语程度学生在各面向之满意情形进行独立样本t检定结果如表3-3,显示实验组高、低英语程度学生在“喜欢”、“选择”两个面向的满意情形达显著差异。根据其平均数得知实验组低英语程度学生在这两个面向的满意情形明显比高英语程度学生高。研究者推论可能因为高程度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较高,有自己读书或学习的方式并习惯自己安排读书时间与进度。对于 WebQuest网络探究活动需要花许多时间,照一定的流程去完成指定的任务,似乎没有自我决定或选择的空间,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令人喜欢的学习方式。
六、结论
在WebQuest教学对生英语学习成就方面的影响,结论如下:
第一,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成就后测成绩未达显著差异,即有无 WebQuest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就没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者推论此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的英语成绩不易从一次考试的结果就可看出其改变。学习的成效也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展现出来。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学校的英语科考试题,无法测得透过WebQuest教学活动所获得的能力。
第二,在控制英语起始能力的差异之后,高、低两种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并没有因为WebQuest教学活动的实施而在英语学习成就上有显著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WebQuest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没有显著影响,一方面表示没有达到提升英语成绩的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此结果也意味着学生的 英语考试成绩并没有因为老师采用WebQuest而明显下降。甚至根据研究者进一步比较两班学生在实验前后两次英语考试成绩的排名,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段考成绩在28个大一班级中列第9名(四舍五入后平均分数同为79.5);后测时实验组进步至第4名,对照组进步至第6名。也就是说本研究经实验结果发现, 在现行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境中,实施资讯科技融入英语教学不但可行并且不会对学生的英语成绩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实验组学生对WebQuest教学的整体感受达满意程度的人数比例为71.4%;高英语程度学生感受满意的比例52.9%;低英语程度学生感受满意的比例77.8%。
第四, 实验组低程度学生对WebQuest教学感受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的是“喜欢”及“价值”面向,高达94.4%;而比例最低的是对“努力”面向的感受,只有61.1%的人对自己在WebQuest教学活动中的努力情形感到满意。研究者由此推论,虽然WebQuest教学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第五, 整体而言,低英语程度学生比高英语程度学生对WebQuest教学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高出许多。
对实施WebQuest教学活动整体的感受情形,低程度学生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较高程度学生高了24.9 %;除“努力”面向外,实验组低程度学生对WebQuest教学满意情形都比高程度学生佳。此结果颇值得有心实施WebQuest的教师们注意。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2012,(3).
[2] 吴巧红.基于WebQuest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3] 杨琨.WebQuest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4] 魏立荣.WebQuest——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0,(9).
[5] 刘胡英.WebQuest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
[6] 易兴霞.WebQuest在我国外语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