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与陶器鉴定杂议

2013-04-29 00:44李卫民
收藏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高古黑陶陶器

李卫民

古玩界喜欢说陶瓷,其实陶器与瓷器有许多差异,陶器鉴定与瓷器鉴定也有许多不同。由于历史的、文化的、政策的原因,我们更多的喜欢瓷器,研究瓷器,因而陶器及其鉴定经常处于边缘化状态。

从历史上看,陶器早于瓷器。陶器伴随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到来,是人类第一次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天然原料制造出自然界从来没有的东西,是一次文化的飞跃。其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远远大于瓷器的发明。但是由于陶器在世界所有古代文明中都有发现,而瓷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是小写的china,所以,国民偏爱瓷器。

从文化上看,陶器古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理解。而瓷器特别是明清瓷器,其工艺美、纹饰美一目了然,很容易被大众接受。从文化含量角度讲,瓷器是下里巴人,而陶器就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从政策上看,由于高古陶器绝大多数是出土器,文物法规定不能进入市场,也就是说陶器不能成为商品,不能成为投资标的物。因此,陶器当然不会被那些把收藏当成生意、当成投资的伪收藏家重视。

收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崇尚原创性。陶器的产生本身就是伟大的原创。陶器产生前,人类只能利用现成的材料,改变其物理形状,使之成为工具、用具。陶器的产生是一种质的飞跃。陶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而是人类根据生活经验的启发,加工创造的。从人类史角度看,其意义远远超过什么蒸汽机、原子弹等等。

与瓷器相比,陶器在许多方面具有原创性。陶器生产了许许多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比如三足器(图1)。三足在自然界是没有的,那是智慧的先民“自主创物”的产物,三足稳定性的发现和运用对于原始先民而言,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刻、印、画在陶器上的图案无一不是人类的创造,就是对自然界现存物体的模仿,也充分地体现着人类的抽象能力。陶器的制作工艺都是人类的“第一次”,盘筑、模制、轮制等等都产生于陶器时代。盘筑法制作的尖底瓶(图2)是仰韶文化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由于陶器的手工制作痕迹明显,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件陶器都是“创作”。

所有这些,都具有思想文化上的原创性,更不用说包含在其中的哲学、美学、科学意义了。

古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收藏就是收集散落的历史文化,研究、欣赏其文化内涵,陶冶情操的过程。文化消费是古玩的使用价值。离开了这个使用价值,其价值就只是虚拟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陶器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相信随着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外文化的交流、接轨,在不久的将来,陶器的边缘化状态会有所改变。

在实践中陶器鉴定与瓷器鉴定有很大不同。陶器基本上是高古的、出土的,大多没有釉,没有纹饰,其鉴定方法有自己的特点,按重要性分述如下。

一、工艺

瓷器鉴定也讲工艺,但只是辅助方法。因为瓷器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时代特征只是细微差别,如鸡心底、接胎、蘸釉等等。这些工艺现代模仿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在鉴定中只有参考价值。陶器不一样,远古的工艺有的已经失传,大多具有当时的社会特点,纯手工的工艺也难以模仿。

早期陶器多为手工捏制,极其古拙,极不规整,如红山文化女神像等。当时也有模制,一种是用自然界现成的材料作模具,如仰韶文化早期用葫芦下半部作模具制作的圆底碗和钵(图3),由于陶土是一层层糊上去的,所以其断面成片状。另一种是用竹木成型糊上泥巴烧成。

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大量的使用泥条盘筑法,从一个点开始,用条型泥盘筑而成,器物内部有明显的花形点和螺旋形条纹(图4)。

仰韶文化晚期开始出现慢轮修胎,在器物口沿部往往有慢轮修胎痕迹。大汶口中晚期及龙山文化才开始大量使用快轮拉坯。所以,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器物上如果出现轮制旋纹,那么后仿无疑。

秦汉起,陶器又大量使用模制,但此时已经是人工模具,模具成型后再用竹刀修饰,作工精巧,表情生动(图5)。

可以看出,高古陶器往往是纯手工制作,就是模具成型后也有一个手工修饰过程,所以,从鉴赏角度看,高古陶器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从鉴定角度看,高古陶器的工艺很难复制,具有鉴定上的重要意义。

二、胎

瓷器,特别是景德镇一统天下以后的瓷器,除麻仓土外,各时代瓷土区别不大,只是精细程度不同而已。对于那些满釉瓷器来说,胎土鉴定更无从谈起。陶器就是成型的粘土,所以胎土的鉴定特别重要。陶器分红陶、黑陶、灰陶、白陶,其中最主要、最多的是红陶和黑陶。

红陶是最早的陶器,由于粘土本身含铁,在天然氧化气氛下,自然产生红色。但是各地粘土含铁量不一样,所以产地不同的红陶有色差。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红陶正红,马家窑陶胎是橘红,四川红陶含铁量最高,已近褐红。

黑陶与红陶是同样的胎土,只不过使用了特殊的方法。一种是渗烟法。在烧窑后期焖火,让大量黑烟渗入陶胎就成了黑陶,如大汶口、龙山黑陶。另一种是掺碳法,即在陶胎中直接掺入碳粉烧造,如良渚文化黑陶。渗烟法黑陶颜色较深,但厚胎的黑陶器胎中心往往还是红的,而掺碳法黑陶颜色较浅但里外一致。

无论哪一种陶器,由于使用粘土而不是瓷土(白陶虽然使用瓷土,但杂质很多),加上烧成温度低于瓷器,所以陶器胎土较疏松,吸水性较强。这在鉴定上造成了出土高古陶器的两大特征。一是手感较轻。高古陶一上手,就能明显感觉比同样大小现代陶器、瓷器轻许多。很多一线高手认为,造型、皮壳都可以仿,但重量很难仿,因为古代的工艺难以重现,加上高古陶该流失的有机质都已经流失(高古陶陶土往往有酥化形象,在放大镜下甚至看得见小孔)。二是有强烈的土味。疏松的陶土加上漫长的日晒雨淋或地下水浸泡,高古陶器一般都有阴寒的土味,犹如山洞深处的苔癣味。但是,由于陶胎疏松,土沁味容易仿造,虽然与漫长岁月形成的土沁味有区别,但一般人还是难于区分的,所以,有土沁味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没有土沁味,并且死沉的一定是假的。

三、皮壳

任何古玩的表面都有老化现象,在瓷器叫包浆,在陶器就叫皮壳。瓷器有抗氧化、耐腐蚀的釉层,其包浆经常难以辨别。高古陶器年代久远,在土中受土壤和地下水的侵蚀,皮壳就成了岁月的标志。一般说来,高古陶器表面都有一层皮壳。但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不同地区由于土质不同、坑口不同(干坑、水坑),皮壳也就不同。图6、7都是四川博物馆的汉俑,皮壳颜色却完全不同。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皮壳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本地行家才是鉴定本地藏品的权威。当然,真正的皮壳也有一些共同特征,老的皮壳有层次感,有斑状剥落,仔细鉴别,仿品总是有漏洞的。

四、纹饰

高古陶器有彩陶、彩绘陶、刻划纹、堆塑纹等等,总体上讲,新石器时期高古陶纹饰多为对自然界的模仿,如水波纹、涡纹、几何纹、动物纹(图8)等等,天真、稚拙,体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美学。商周以后,纹饰渐趋复杂,庄重、威严,带有浓厚的宗教情绪,如饕餮纹、四神纹(图9)等等。瓷器纹饰总体上趋于世俗化,纹饰总有喜庆、吉利的含意。总的说来,陶器纹饰如同国画,瓷器更像年画。

最后要说的是,高古陶年代久远、胎质酥松,绝大部分出土时都有破损,也就是说高古陶器绝大部分是修复器。只要原片完整,对价值影响不大。但要注意相当部分高古陶器是半真半假的,或是缺片较多,或是拼接器。这些问题可以从皮壳、造型、声音等方面去考察,不是原件总是有痕迹可查的。

除唐三彩和马家窑彩陶外,大多数陶器的鉴定和鉴赏尚未起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起藏界对陶器鉴定和鉴赏的重视,不要埋没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友,在此一并致谢。)

(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高古黑陶陶器
谈“高古”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乐高古古治的冒险之旅
简论龙山黑陶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结缘黑陶,难却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