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良 田华娟
摘 要:未来课堂是针对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以新课程改革为支撑,以互动为核心,以促进课堂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一种高效课堂。本文分析了未来课堂的必要性和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云端的未来课堂理论模型,该模型对创新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云端;未来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型
1.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发展、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当今的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抵制,信息化和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变革的两个主旋律,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这两个旋律,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当代教育者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什么是未来课堂
未来课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未来高度发达的网络将为这种课堂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而日趋紧密的人网关系也暗示着未来课堂必将与网络融为一体;未来课堂是一种高效的课堂,它为响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和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在课堂重构时以师生互动为核心,注重发挥课堂主体(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以促进主体自由发展、师生和谐的教学活动环境;它能够利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从而达到师生一起进步的教学目的。
3.研究未来课堂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现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重构现有课堂,使得未来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以成为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创新;②新一代的学生已适应了数字化的世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现代学生的需要;③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现有课堂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等弊端已越来越明显;④未来社会需要我们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习化社会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1]。现在的传统教育必须接受这种改革要求,将教育的理念从“学会”转向“会学”,培养学习者的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学习者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为21世纪的学习型社会做好准备。
4.未来课堂的特性
未来课堂是融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于一体;时刻关注教与学的主体自由发展;集成多种媒体的课堂。未来课堂具体体现为多屏显示、能提供多种媒体、实现无线上网、分区学习、协作、互动等[1]。未来课堂的特性包括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智能性、生态性和交互性等六个方面的特性[2]。
5.基于云端的未来课堂模型构建
5.1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通常简称为“云”,是一种通过 Internet 按需交付计算资源(从应用到数据中心都属于计算资源)和按使用付费的基础架构。
5.2 基于云端的未来课堂模型的目标
未来课堂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具体表现为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的环境与活动,并能符合和体现未来空间设计的新理念,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
5.3 基于云端的未来课堂模型构建过程
基于云端的未来课堂,该课堂中一切资源的存取与处理均在云端,教师与学习者通过交互终端接入云端的学习支持平台,实现不同未来课堂间资源互享,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设计成一体化[3],具体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未来课堂课中的师生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评,在教的活动中,教师借助多个教学显示屏进行教学;学的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自我指导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评的活动主要包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即时反馈系统随机出题的意见征集和应答反馈,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课后活动是课中教与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录系统记录的视频和学习支持平台记录的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撰写反思;学生在课后也可以撰写反思日志,并利用交互学习终端完成系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推送个性化的作业[1]。另外未来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课堂,它可借助于视频会议技术实现课堂扩展,还可以与远程课堂、虚拟课堂、实地场景等进行连接,方便学习者与远程学习者、专家、虚拟学习者、实地场景内容的互动。学习者还可以利用交互学习终端到自然界中采集学习所需的资源,包括图片、文献资料、实景视频等,将这些素材上传到云学习支持系统中,供自己预习,使课堂得到扩展,使学习者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1]。
未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是可以将基于泛在网络实现高互动教与学设备、智能环控设备的接入与控制,支持未来课堂教与学等活动的开展[1]。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交互终端接入未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实施,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同事、家长等也可以接入未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参与教学过程,了解教学情况。
6.对未来课堂模型评价
通过对教育专家和学生进行调研,认为未来课堂模型是合理的。未来课堂模型能有效地实现个体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能很好地体现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51-56.
[2] 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8):23-28.
[3] 陈向东,蒋中望.现代教室的空间架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