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家庭:靠的就是省

2013-04-29 00:44佚名
今日文摘 2013年9期
关键词:张路守财奴老郭

佚名

中国式“守财”

居高不下的物价、房价绑架了当代人的消费力,那种“一掷千金”的潇洒与快意,只存在于“富二代”的生活里,或只能在千篇一律的肥皂剧里聊以自慰了。

掐指一算,李眉已经有5个年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不是不想回去,实在是回去一趟开销太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李眉成了“恐归族”。在农村出身的婆婆眼中,她或许有点冷血,甚至有些不孝,但她宁可被误解,也要拼命捂住自己的“钱袋子”。“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我是真的不敢花钱。”

不敢花钱的不只是李眉。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

在物质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为什么普通百姓越来越不敢花钱,人人甘当起“守财奴”呢?

“花钱有理,省钱无罪”

2006年,李眉结婚一年后决定在北京买房。得知这一消息,李眉的母亲拿出老伴生前几乎所有的积蓄,给女儿付了首付。

尽管从此步入房奴的生活,李眉却并不后悔,她甚至有些庆幸――幸亏买得早,因为房价升得太快。也就是从那时起,李眉不愿回老家过年了。2011年秋季考上博士。她解释说,“学历史工作不好找,读完三年博士,也许能留高校任教吧。”

面对并不明朗的就业前景,李眉没有想太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正因如此,她把“钱袋子”捂得更紧了。也有朋友笑她,像她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此精打细算是不是太过俗气。但在她看来,“花钱有理,省钱无罪”,生活是需要细水长流的,不是一场电影《泰囧》,看过、笑过也就散了。

“抠”出智慧

张路加学工科出身,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奉行“低碳、环保、新节俭主义”。用王跃的话说,尽管月入过万,他依然坚持住集体宿舍;每年春节回家,他宁可与农民工兄弟擠在硬座车厢里,也舍不得买一张飞机票……

日常生活中,张路加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将消费支出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手机的理财软件里,一个月统计一次。“抠”来“抠”去,张路加的钱包鼓了起来。他没有在朋友的鼓动下买车买房,而是于2012年9月从原单位辞职,自己在鼓楼地区开了一家销售公司。

“开业之前我算了笔账,发现自己这笔钱根本不够。”一番踌躇之后,张路加发挥了他资深“酷抠族”的长处,从赶集网和58同城上淘来二手电脑和办公桌椅,自己埋头组装了几个下午,并叫来几个做设计的朋友帮忙布置了一番,一间简约而富有情趣的办公室就这样诞生了。

“那天忙完后,他没有叫我们去酒店大聚一场,而是自己下厨做了几个小菜犒劳我们,甚至连喝完啤酒的易拉罐都收集起来,说是要变废为宝,将节俭、低碳进行到底。”一位朋友表示。

省钱省出4套房,2辆车

郭振兴是北京市农商行房山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妻子老张在镇政府工作。“别看我们夫妻俩一辈子只赚死工资,现在却在房山有3套房、2辆车。除此之外,还能给儿子在城里的房子付首付,靠的是什么?就是省!” 如今,算上城里给儿子买的那套房,老郭已经是4套房子的主人了。

老郭的儿子郭伟清楚记得,一次回家吃饭,老爸买菜去了一个钟头,外面还下起了毛毛细雨。正当家人为他担心的时候,老郭拎着一大袋子菜回来了。“足足5斤菜,才4块钱,又便宜又新鲜。我跟人老农砍了半天硬杀不下价来,幸亏后来下雨了,哈哈!”

老郭的单位每年都会发工作服,几年下来,夏装、秋装共攒了8套。郭伟的妻子发现,每次见到公公,他都是一水的白衬衫、西服裤子。见儿媳妇不解,老郭的爱人发话了:“别说我不给他买新衣服,你问问,他穿吗?连单位发的白衬衫他都舍不得穿新的,现在柜子里还有6套没拆封的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张路守财奴老郭
卡车司机
井匠老郭
守财奴
The Miser and His Gold守财奴
老郭和他的红色收藏
雪 人
捐 书
中 奖
宠 物
守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