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军事广播发展策略探析

2013-04-29 16:19:10赵志刚邓媛
中国广播 2013年9期
关键词:新媒体

赵志刚 邓媛

摘要:新媒体的兴盛使现代社会的传播格局悄然改变,新媒体带来的诸多挑战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媒介的生存和话语空间,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自然无法独善其身。笔者认为,军事广播只有面对现实,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使军事广播的传播效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新媒体 军事广播 生存发展

【中文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军事广播传播的效力与军事广播媒介自身的生存、发展状态休戚相关。在新媒体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军事广播只有激流勇进,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资源,军事传播的效力才能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优化军事广播传播之本即为寻求军事广播的生存发展之道。

一、坚守本位,强化自身职能,巩固军事广播传播优势

在竞争与较量中,自身的比较优势始终是克敌制胜的关键。纵观军事广播媒介的发展历程,虽然军事广播面临着日益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但依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乃是缘于军事广播固有的优势和功能。在媒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军事广播如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守本位,确保其功能的回归和到位,在进一步恪守其社会职能的基础上,固本拓新,通过巩固其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走“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发展道路。

1.认清使命、坚定立场。我国的军事广播代表的是我党和我军的声音,是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服务的。军事广播的特殊职能和社会价值使其有别于其他媒体,具备了差异化竞争的良好基础。

认清使命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使军事广播具有时代特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报道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情况、宣传我军新时期良好形象和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是军事广播新的历史使命。坚守立场就是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强调政治意识,服从国家政治目的。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的加强和文化开放度、融合度的加深,军事广播必须确保正确的政治立场与舆论导向,不能因为社会信息的过于繁杂而随波逐流,不能因为追求创新和提高收听率,偏离了军事广播以正面传播为主的方向,更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格调和品位。

2.固守和增强“军”味。“军”是军事广播的核心和要义,也是其独特的职能和优势所在。诚然,进入和平时期,人们对生死和国家兴亡的关注开始转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追求,服务性、娱乐性强的社会信息广受受众欢迎,而内容相对单一、严肃的军事广播逐渐失去了战争年代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但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安全形势,军事广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因而当前我国军事广播必须固守和进一步增强“军”味。

固守和增强“军”味绝不是局限于“军”字,而是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军事广播“大军事”“大国防”的传播意识。一方面,树立“大军事”观,就是要开阔视野,调整思路,延伸选题触角,拓展军事节目资源,活跃军事节目形式。另一方面,树立“大国防”观就是要强化军事节目的大局意识、宏观思维和全球眼光,不断拓展军事报道领域,在唱好主旋律的同时,向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具体来说,新时期的军事广播必须扮演好四种角色:一是军事资讯平台,提供各种与军队和国防建设相关的新闻;二是军营舞台,展示有关军营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广大官兵展现自我风采;三是国防教育讲台,进行军事知识普及和国防教育;四是受众服务台,为受众提供相关军事资讯、答疑解惑。

3.坚持“以质取胜”原则。信息海量是网络等新媒介传播的突出优势之一,但内容生产则是其薄弱环节。一方面,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由于大多缺乏自主采制新闻的能力,因而在军事传播方面大多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军事传播资源,缺乏原创性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量的过于庞杂也会导致信息的泛滥和无效信息的冗余,从而导致传播水准的下降。

因此,在与新媒体的较量中,军事广播应该立足自身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进一步充实力量,瞄准国内、国际军事热点和前沿,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大制作,打造精品节目,始终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央电台军事中心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坚持树立精品意识,曾重磅推出“国防连着千万家”“黎以战火下的中国维和工兵”“解放中国”“强军之路”“长征——红色传奇”等大型专题,以其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浓丽的色彩、精湛的制作营造了军事广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各方好评。这些质量上乘、内容原创的军事传播内容是一般的新媒体传播机构难以企及的,是军事广播角力新媒体的制胜武器。

4.完善应急直播机制,强化抗灾害能力。抗灾害能力是进入新世纪后军事广播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也是军事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军事广播应该积极调动频率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加快建设广播应急系统,进一步健全广播应急直播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现阶段军事广播的应急直播机制仍然不尽完备。虽然从2008年初的《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特别直播到2009年5月的《汶川紧急救援》特别直播,国家电台应急报道日趋自觉、有序,但必须承认的是,在军事广播挑大梁的《汶川紧急救援》特别直播节目由于种种限制,还无法完全做到及时、即时和公开,报道题材和报道基调也呈现“一边倒”现象。

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应急报道机制、增强危机报道能力也是军事广播优化其传播效果的必然选择。汶川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部队抗震救灾议题的导向需求迅速增加,相关议题显著性和受众关注度明显增强,直接体现为收听率和日人均收听分钟数的上升。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在全国19个城市进行的全天24小时连续收听率调查的结果,汶川大地震以后,5月13日至24日,相比5月1日至12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在19个城市组的收听率增长111.11%,市场份额增长106.67%。在这个公众注意力空前凝聚、收听率创新高的特殊时期,中央电台军事广播的议程设置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军队抗震救灾的系列(专题)报道也显示出更为强大的传播效果。

二、与时俱进,打造军事“最新闻”,优化军事广播传播效果

“最新闻”是一种在传播变化中应运而生的报道新理念,它要求军事新闻不但在报道方面应该最新、最快,而且在具体内容方面应该最精准、最有说服力。概括来说,军事“最新闻”应该做到最新、最快、最准、最有效,这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军事广播新闻报道改革前行的方向。只有拉近与军事“最新闻”的距离,军事广播才能更好地适应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才能更鲜活、生动、精准,赢得更多的受众,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革新观念,增强军事广播新闻的精准性。人是传播活动的实践主体,是推动传媒发展、优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媒体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身陈旧的观念,观念的落后会严重制约人们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的吸收和认同,从而导致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与现实需要之间的严重差距。因此军事广播工作者只有摒弃陈旧观念,打造最精准、最贴合现实状况的军事新闻,才能确保军事广播的传播效果。

首先,强化国际传播观念,杜绝舆论偏差。电波无国界,尤其是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一根电话线,就可以随时登陆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任意点播《国防时空》节目的录音、浏览相关文字图片。军事广播的传播对象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军事广播节目中报道了海军在近海展开例行训练的情况,外电就将其误读为中国军队咄咄逼人,威胁亚太和平。因此,全球化传播时代的军事广播必须积极强化国际传播观念,主动将受众的定位从以国内听众为主,积极拓展到与中国利益相关的全球受众。对新闻信息源的鉴别、利用,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传播以及新闻话语的组织和运用方面,应该更好地兼顾国际与国内两个环境,要善于分析不同的舆论场,从内外差异中寻找针对性;要力求传递的军事信息精确、严谨、稳妥,不给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留下制造负面舆论的可乘之机。其次,改进军队形象塑造观念,确保塑造的军队形象符合实际需求。形象是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体。虽然军事广播塑造的军队形象在一定时期会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受众对军队形象的认知不会轻易改变,但是军队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军队现状和行为发生的变化,需要军事广播及时传递更多、更新、更鲜活的信息,使塑造的军队形象适应军队形象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军队形象来源于受众对军队的认知。当受众接收的相关信息或受众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受众脑海中的军队形象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军事广播工作者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形象塑造意识,不断更新和丰富军事广播的内容,传递更多、更新、更鲜活的军队形象信息,塑造更贴合客观实际和部队发展需要的军队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军事广播塑造的军队形象更精准、鲜活、富有时代气息,才能赋予所塑军队形象更强劲的生命力。

2.策划先行,增强军事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在新媒体更为及时、互动、高效的军事新闻报道的冲击下,军事广播必须通过有效、适当的新闻策划来打造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军事广播新闻,从而进一步优化军事广播的传播效果。

首先,以受众为本,贴合受众的“欲知”选定军事广播新闻的主题和内容。并非所有的军事广播新闻都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只有那些能够回答当前民众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最关心的重大现实课题,能够满足广大受众最急切、最强烈的军事信息需求的报道才能真正地吸引和影响受众。因此,军事广播在选择、确定报道主题和内容时应该坚持“受众为本”的原则,通过设置受众真正感兴趣的报道议题和传播受众真正想知道的内容,提升军事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巧用传播策略,改进军事广播新闻的报道手法。军事广播新闻的主题选定后,表达方式是否适当直接决定军事广播传播的成败。由于军事广播的政治导向性极强,军事信息的专业性也较高,因而必须格外注意选用更符合传播规律的报道手法。一方面,要实现专业性报道的“软着陆”。军事报道中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较多,加之广播转瞬即逝,往往增加了听众对新闻理解和记忆的难度。所以广播军事报道必须多用、活用简约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以及鲜活、具象化的现场音响。对实在费解的专业信息应该择其要点,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纳和阐释,以减轻听众理解和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报道语言的“程式化”倾向。由于军事广播节目时间的限制,许多新闻必须“浓缩”内容,因而常常导致报道语言被高度概括。军事广播新闻仅凭声音传播的特性导致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应该尤其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新闻的有效信息含量,用清晰、生动、简明的语言代替高度抽象、似是而非的“程式化”语言。

再次,差异化生存,增强军事广播新闻的内容特色。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电台的平台优势采制更多的独家新闻。中央电台是国家级主流媒体,具备其他地方级、行业级媒体所不具备的专业能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中央电台军事广播应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采制更多的独家报道,提升军事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增强军事新闻传播和军队形象塑造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选取更新颖、独特的报道角度。成功的内容策划贵在角度新颖,面对同样的题材,中央电台军事广播应该着力于报道角度的创新,通过突出报道特色给受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变“录播”为“直播”,增强军事广播新闻的时效性。纵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早晚高峰的新闻版块栏目,如《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新闻》等都已经实现了直播化,并且中央电台各频率也正在实现全面直播化,而处于中国之声新闻早高峰版块内的《国防时空》栏目如今仍然停留在录播阶段。虽然近年来,军事中心成功策划了许多大型直播活动,积累了不少直播经验,但与当前中央电台的直播化步伐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播化是当代广播的大势所趋。直播能使军事广播新闻的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同步进行,增强军事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有利于抢占舆论制高点。

因此,军事广播必须更为积极、主动地融入直播形态,倾力打造最新、最快的军事新闻。内容的组织、把握、调控和应变都必须进一步贴近直播要求,要将来自现场、演播室、场外电话等不同渠道的信息组织起来,构成一种动态的播出环境。军事广播工作者在策划和采制军事新闻时也要用直播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和专业技能,尽快使自己的专业能力达到直播要求,促使军事广播节目(栏目)尽快从部分直播化向全直播化顺利过渡,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多、更新的信息需求。

三、实施“新媒体化”发展战略,提升军事广播传播效力

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强劲的发展势头,传统的军事广播只有勇于革新,走“新媒体化”的融合发展道路,纳新媒体之长为己所用,化压力为动力。这意味着,军事广播不仅应在节目内容上新媒体化,在信息发布平台和途径上也要实现新媒体化。

1.联手网络,拓展军事广播的传播空间

借助网络渠道发布军事信息产品,使军事广播在资源获取、新闻产品制作、信息整合、内容解读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传统优势与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相结合,无疑能够极大地扩展和延伸军事广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首先,进一步建设好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军事频道的专栏设置。当前,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的部分专栏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的栏目内容缺乏明显的辨别度,产生了“同质化”倾向。应该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和优化军事频道的专栏设置,使军事频道的栏目构成更为合理,逻辑层次更为清晰,从而更好地贴合网络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军事频道原创新闻的数量。近年来,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虽然在新闻数量上不断攀升,但原创新闻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数量众多的军事网站和浩瀚繁杂的军事信息中,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原创能力的网站和真正原创的内容才能更持久、更能有效地吸引受众。因此,军事频道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电台的母体资源优势,挖掘和报道更多原创性新闻,通过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线,提升军事频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其次,开办专门的军事宣传网络电台。近年来,虽然中央电台军事广播的内容不断丰富、途径不断拓展,但始终混杂于中央电台综合性新闻频率之中,缺乏专门阵地。这种资源分配和结构安排不仅导致中央电台军事广播在节目时间和信息容量方面与国家电台军事宣传的重大职能以及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防、军队宣传需求不相匹配,而且不同题材的节目共处同一个频率中,也不利于前后节目之间观众流的平稳传承。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开设军事频率;二是开办军事网络电台。由于频率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在现阶段开设专门的军事频率难度较大,而开办专门的军事网络电台则更具可行性,是新媒体时代军事广播角力新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

以中国广播网为平台的军事宣传网络电台并不等同于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军事频道的实质是一种传播多媒体化军事信息的网络平台,而军事网络电台不仅是一个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站,它更是一个专业性军事电台,具备传统军事电台的完整功能。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广播军事节目的特色和精髓,还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方面,军事网络电台可以使传统广播军事节目冲破频率和时间的限制。网络电台的载体是互联网,因而它不仅能消除电台频率资源和电波覆盖面的限制,还能通过点播功能克服传统广播军事节目的线性收听缺憾。无论你身在何地只要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相应的域名就能无障碍地自主点播或是完整收听所有广播军事节目。而且,军事网络电台在有效扩展军事广播阵地空间、强化军事广播规模优势的同时,其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的节目设置和统一的整体风格,还能够更为集中地满足特定受众的军事信息需要。

另一方面,军事网络电台能极大地增强传统军事广播的交互性。即时互动性是网络电台区别于传统广播的一大特色。如中央电台针对广大青少年群体开办的24小时直播的银河网络电台,网友可以与主持人实时在线互动,还可通过因特网和手机两种方式收听、点播、参与制作银河台新节目。这种革命性的电台互动模式无疑使传统的广播内容具备了更人性化、个性化的传播特点,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成为节目的忠实受众。

2.借力手机媒介,打造更为个性、高效的传播渠道

一方面,利用有声手机报开展分众化、定制化的军事传播。当今社会,随着信息过剩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受众信息需求的日趋分化,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挖掘和锁定军事广播的潜在受众,可以有效提升军事广播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由于手机媒介具备一对特定多数的传播特质,因而广播借助手机平台开展军事传播可以改变一对多的不特定传播的状况,将军事信息有效、无误地传递给潜在用户。通过开展手机报的订制业务,分散、随机的受众变为聚合、稳定的用户,利用有声手机报平台开展军事传播,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军事广播内容的有效抵达率。

另一方面,借力手机电视、电台,开展移动化、个性化的军事广播传播。依托手机电台和手机电视平台发布多媒体化的军事信息,可以使传统的军事广播分享手机媒介清晰移动化收听、高效个性化传播的优势,拓展传统军事广播的传播功能,优化军事广播的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云南省商务厅)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4:11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6:28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5:23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2:01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10:23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