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书青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重要经济发展行业之一。其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在平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高层建筑施工中。本文将对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
1 大体积混凝土简介
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大体积混凝土具有的断面尺寸较大,一般情况下,其具有的最小断面尺寸应该不低于一米。由于其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不了要接触水化热反应,所以混凝土内部与外部会因水化反应而形成较大的温差。众所周知,温差较大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以及内部结构。特别应注意的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需要保持连续性,且不能预留施工缝,才能保证混凝土施工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具有较为厚实的结构,并且含有的混凝土的成分比较多,其结构能够因水泥水热化反应而形成温差以及出现收缩变形等现象。混凝土浇筑、振捣等环节会借助减水剂、粉煤灰等多种物质,促进混凝土能够达到一定的密实性以及牢固性。为防止其表面出现施工裂缝,施工人员还会采取正确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艺,并且在后续做好养护工作。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准备工作
2.1 准备好相关的材料 水泥的性能需要最好是具有较低的水热化,以便在混凝土调配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小的温差。大体积混凝土中缺少不了骨料,所以在实际选择骨料种类时最好是使其具有较小的膨胀系数,表面无脏污、无弱包裹层,较高的级配等特点。为减省水泥投入使用以及减少成本的投入,可以借助质量达标的外加剂进行配合使用,并按照严格标准进行配比。
2.2 准备好有关的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之前,应该严格检查施工的工具以及机械,防止出现质量不合格或是损坏的机械或工具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并且还应对出现故障的机械或是工具进行检修,而对质量不合格或是已经不能再使用的工具或是机械,则应该及时更换。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所有的水电等能源必须提供不间断的供应,并且为防止出现断水断电情况影响浇筑效果,施工现场需要派专人看守,并按照规范的步骤完成搅拌。
3 利用大体积混凝土完成后浇带设计与施工技术
3.1 后浇带设计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钢筋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不过随着其结构受到来自水热化温差以及自身因受热而形成温差,它会因承受不住较大温差变化而出现裂缝。并且裂缝在整个施工过程,甚至在工程完工后都会因温度的下降以及自身的收缩反应而产生,比如混凝土入仓之后的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范围之内,混凝土结构便可能出现裂缝以及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甚至是十二个月前后混凝土结构还会面临出现裂缝的现象。此外,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会因各种温差、沉降等多种诱导因素,而出现变形现象。
3.2 相应的解决措施 要防止上述现象出现,可以在实际温差中将总温差进行分段控制。其做法通常是在混凝土形成温差的前段时间内,将混凝土结构进行小段划分,然后再与施工缝进行有效连接,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降低结构因温差而形成的收缩应力。在混凝土施工进行到最后环节时,采用整体浇筑的方法将多段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再承受第二部分出现的温度差以及收缩反应。混凝土设计的抗拉强度应大于这两部分产生的温差与收缩应力之间的和,才能体现后浇带的优点,以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进而没有必要设置永久伸缩缝。
3.3 后浇带设置的间距 后浇带缝间距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温差、收缩应力以及与施工缝结合等因素的干扰,所以后浇带间距设置最佳的距离是能够保持在25到35米的范围之内,并且进行后浇带施工时最好是在两个月之后,以减小温度差的影响。
4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浇筑
4.1 混凝土配比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配比时需要遵守配比程序,进行规范化配比。最好是在准备阶段进行一次计算并试配,控制好配比比例。在试配环节应该使强度达到预定的目标,为防止水泥水化热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出现施工缝,应适当的减少水泥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每平米四百五十千克为最佳状态,并且还需要控制好坍落度,大约是两厘米就行。此外,混凝土初凝时间应不超过四个小时,但也不得低于三个小时,以保证立体交叉能够顺利施工。
4.2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在运输环节需要严格控制时间,避免时间过程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导致后续施工中混凝土质量不佳而影响整个工程。一般情况下,从集中搅拌站在往施工现场运输的整个过程中,用时应尽量控制在30分钟之内。混凝土在规定时间范围之内达到施工现场时,还应进行坍落度的测定。需要按照相关操作标准进行测定,并且结合配比要求适当地使用高效减水剂,但不能在其中加水,提高测量的准确度,降低测量误差。
4.3 大體积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环节,可以将混凝土面积等效分成若干个工作区,然后结合工作区的不同选择分层退波浇筑的方法,并控制混凝土浇筑的顺序,且浇筑过程中应该严格保持连续性,间歇时间应控制在六个小时之内,从而提高浇筑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振捣棒的作用,最好是在前后两排的位置放置振捣棒。其中前排的振捣棒主要用途是完成浇筑点位置的混凝土振捣工序,后排的振捣棒则主要负责斜坡位置的混凝土振捣工序,前后两排位置的振捣棒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保质保量完成。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时会在构件边角处的构件表面上出现蜂窝麻面,此时最好是将模板进行振动,轻松快捷解决此类问题。严格控制振捣棒插入点之间的间距,一般是控制在0.4米以内,并且振捣棒应该插入到下层0.1米位置处。在每个孔处的振捣时间也有限制,需要仔细观察混凝土表面情况,当出现泛浆情况即可。为了不影响混凝土具有的密实性,应该将振捣棒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插入混凝土中,而振捣完成后则需要缓慢的拔出来。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完成最后凝固之前需要将混凝土进行抹压成型,最好是分三次进行,并且最后一次需要借助铁抹子将其表面搓平,可以达到混凝土表面不产生塑性裂缝的效果。
当混凝土已经完成浇筑时,需要在其表面插入长度为一米的φ12短插筋,每根短插筋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间距最好控制为0.5米,并且以梅花形方式呈现出来。
5 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养护
5.1 混凝土养护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保温养护是指通过使混凝土浇筑块体内部与外部达到较小的温度差,确保混凝土块体产生的温度应力在适当的范圍之内。采用养护方法可以避免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温度降低过快,并借助混凝土自身具有的抗拉强度,能够使混凝土块体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施工人员需要按照相关的标准,为混凝土养护提供一定的防风与湿度条件,确保达到预期的混凝土养护效果。
混凝土常用的养护方法有保湿法与保温法两种。①保湿法可以使混凝土表面具有湿润度,而避免其表面出现干缩裂缝现象,并促进水泥正常完成水化功能,保证水泥水化热具有的热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加强抗拉伸强度。要想保证混凝土表面尽量少出现干缩裂缝,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硬化环境,此时可以在完成浇筑环节的半天时间内进行覆盖浇水。②使用保温法养护时,为避免出现贯穿裂缝,应保证混凝土具有的抗拉强度大于混凝土的平均总温差形成的拉应力。另外为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还可以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尽量使其具有的温度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状态,从而减慢温度变化梯度。
5.2 混凝土保温需注意的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保温养护时应严格控制时间,不能过长也不应过短,但至少得在15天以上。并且进行时间的确定时还需要考虑温度应力因素,其中混凝土收缩反应时产生的应力变化也应包含在内。只有当混凝土浇筑块体内部与外部温度差以及降温度达到规定的温控指标范围时,才能进行保温养护措施,并且在保温养护环节应注意混凝土的表面具有一定的湿润度。
6 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使用非常广泛,施工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以及养护手段,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配比工序以及浇筑等有关的环节,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能够按照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施工,从而使工程质量具有高质量、高水准。
参考文献:
[1]王顶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2]宋毅超.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以及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7).
[3]刘京红,梁钲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监测及裂缝控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05).
[4]张克胜.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