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洁 高正强
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升华眼界、走向深入的一个过程,面对写作过程中的难点,教师要有担当的力量,有机敏的智慧引导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班级日志班级博客引导鼓励写作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把思想和生活栖息在文字的世界里,是种高雅的享受,也是求真立诚的一种历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把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感悟的行笔成文,这个过程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升华眼界、走向深入的一个过程,是引导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的一个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走得更快乐,更流畅,我们要开动脑筋,想点技巧,引导他们踏上喜爱动笔、乐于表达的大道。
难题一:表达的愿望淡薄。
写作是一种需要的表达。我们很多时候把学生不愿意写作,写的假大空归过于孩子生活的平淡无味。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任何看似单调的生活中,都有值得写的东西。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表达的欲望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拥有这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老师、家长的引导,甚至是“逼迫”。
做法一:班级日志,我的地盘。
我在教学中就结合班级管理设置了一个硬性的任务——写班级日志。每天四人写班级日志,四个“班级日志”本在四个大组中轮流下传。每组设有组长和监督员,每周一展评。四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写完一遍的时候,四个小组再交换日志本,在交换中交流、借鉴。鼓励不同组成员间互相评价鼓励。每篇日志后都留下一些空白,让其他人发表评论。一学期下来,评选“优秀写手”和“优秀组长”,给予奖励和表彰。集结好的班级日志编辑成册。学生写序言,编目录,排版、打印。忙得不亦乐乎。
效果: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观察学校生活的形形色色,打开各种感官全方位拥抱生活。让学生经历选材、构思的过程,加上感同身受,表达的愿望就激发起来。在后续的编辑成册的过程中,学生有一种结集出版的成就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学生在分享、交流中,品尝着自己烹制的文字美食,快意油然而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正在从学校转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难题二:写作内容匮乏。
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这样的现实造成学生一心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写作窘境。写作的源头活水不够鲜活。
做法二:班级新闻看天下。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生活走进课堂。我借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栏目,开辟了我班的“班级新闻看天下”活动。时间选在每周三下午的语文课外活动时间。每次有六个学生上台分享故事、新闻,轮流往下。学生从时事新闻到伦敦奥运会,从恐龙时代谈到未来世界,从推荐好书到叙述见闻,大千世界,侃侃而谈。
效果:这个活动,让我感悟到“全面依靠学生”是可以慢慢实施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这个活动基本上解决了孩子写日记没有素材的难题。
难题三:交流不够充分。
学生写作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为了交流、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说,一篇作文被越多的传阅,对笔者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做法三:班级博客,我的博客。
为了让学生的习作从封闭的本子中飞向广阔的空间,我创建了班级博客。以学生姓名作为分类,当学生上传习作时直接划规在自己名下。老师对每一篇上传的习作都及时回复,本着褒长点短的原则,鼓励孩子写作的热情。同时鼓励孩子利用闲暇时间积极浏览别人的习作,学习评价,并为同伴开一朵赞美的花。
效果:通过实施,我发现家中只要有条件的孩子都能时常发表习作。随着自己文章被别人浏览次数的增加,孩子的写作信心也在增强。博客成为点燃学生写作兴趣的导火索。
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作文集。自己写序言、编目录、编排文稿,配插图。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老师。很多编纂过作文集的学生,都有一种出版的喜悦,写作信心倍增。
关于写作的难题还有很多,解决难题的招数,每个老师都各有奇招。我认为招数不在多,不在奇。而在于坚持不懈的去做,老师牵着学生的手一道走下去。这种牵手的力量,老师担当的力量就是莫大的激励。
因此,对待教学中的写作困难,我们不要一股脑儿推卸在学生身上,这样做时,你就有了招,学生就有了力量。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学生才失去自信,而是学生对自己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用笔跳舞吧!笔尖上的舞蹈,洒下赏识,收获自信!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
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
只有当它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