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春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写作的经验,还要及时指导学生积累、练笔,内化这些经验,让写作生在课堂,缩短语文教学从“舌尖”至“笔尖”的过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写作技巧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属于阅读层面,是“舌尖”上的语文;“写作”属于实践运用,是“笔尖”上的语文。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写作的经验,还要及时指导学生积累、练笔,内化这些经验,让写作生在课堂,缩短语文教学从“舌尖”至“笔尖”的过程。
一、认真钻研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课文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宝库。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出来的。所以每一篇课文都会有意思凝练的成语,表达准确的词语,都会有独具特点的语句和段落。课堂教学中遇到这些词、句、段的时候,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品味、理解,感受其中的妙处以及表达的效果,然后进行摘抄积累,形成自己的习作素材。在指导学生积累时,让学生试着进行分类:语言文字优美洗练富有特色的;句式富于变化的,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运用;善用修辞手法的,如用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古今诗文名句,名人警句,则是熠熠生辉的珍珠;人物形象描写的;环境描写的;场面描写的等。这些分类,尽管在范围上有交叉,但只要学生真切地品尝那奥妙的乐趣,有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习作时这些素材就会如涌泉汩汩而来。
二、引导阅读情趣,激发写作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当下习作教学的普遍现象是学生一听写作文便眉头紧锁,叹声连连。作文之难可见一斑。这样的作文教学怎么能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又怎么能激发学生主动的意识?如果把写作的任务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课文的情趣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练笔,那么习作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学习第四自然段——各种独具特点的珍稀动物。整个段落使用了四个“也许”作为每句的开头,每一种动物都抓住了神态、行动特点来写。在学生明白了本段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兴趣盎然地品味出每一种动物的可爱之后,我紧接着问:“九寨沟还可能出现哪些珍稀动物呢?它们会有怎样可爱的特点呢?”随着学生思维的发散,笔者出示了许多珍稀动物活动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模仿第四自然段来写两三种。学生写得速度之快,语句之优美是独立作文课上无法看到的。“也许,你会在美丽的五彩池边,看到一群美丽的仙鹤,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也许,你会在一棵松树下,遇见一只小巧的松鼠,正抱着一个松果津津有味地品尝”“也许,你会在岩石上,发现一只笨笨的狗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精彩就这样在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中诞生。
三、归纳阅读种类,培养拟题技巧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觉得“题目是文章的心脏”。好的题目往往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在一些阅读练习中,也会有“给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的训练。在习作时怎样拟个合适的题目,这种拟题技巧在课文阅读中也可以进行有规律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分类的。写人的、写事的、写物的、写景的、介绍的、明理的……根据这些分类,从两方面来指导学生拟题。一种是根据最表层的意象拟题,另一种是根据文章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拟题。如季羡林的《夹竹桃》,课文是写物的,虽然主旨是赞美夹竹桃的韧性、顽强的生命力,但作者采用了第一种拟题方式,直接用植物的名字作题;寓言故事《一路花香》,原本可以根据最表层意象来拟题——《破裂的水罐》,但“一路花香”既写出了小路一侧的美丽景象,也写出了作者所要赞美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创造自身价值,可见《一路花香》是根据文章的深层意蕴拟题的;再如《闪光的金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了徐虎不辞辛苦为居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歌颂了他如金子一般发光的品质。这篇文章可以直接用人物的名字作题目,也可以选择用深层意蕴一面命题。相比之下,后者更能凸显文章的中心。学生掌握了这样拟题的特点,在自己习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愿望来拟题。
四、品味写作技巧,迁移运用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中小学教材里大都是这样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学习作者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谋篇、怎样遣词造句。
学习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明白写作的顺序——时间的顺序、参观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的顺序;学习写事的文章让学生明白叙事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知道一般的构段方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懂得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偶、夸张……学生在阅读时品味出了某种写作技巧时,可以趁热打铁,随堂设计一个恰当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技巧进行模仿练笔。品读作者作品,培养心灵敏感。“感受”是内在的,写作,要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受”。许多学生都感觉作文很难,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却能完成满分作文。是这些孩子的生活比其他人丰富吗?注意揣摩的话,会发现这些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比一般学生强,心灵比一般学生敏感,能够从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培养这种心灵的敏感,在阅读教学中要试着让学生学会和作者对话,和写作背景对话,和作品细节对话。如教学古诗《江雪》,课前让学生查阅柳宗元的生平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堂中再让学生品味诗的意境和人物的印象,学生对那种寂静、孤独的感受就变得敏感起来,理解也就深入了;学习“风拂千条柳,雨润万朵花”这句诗,让学生玩味“润”字的好处,学生明白了这个字能写出春雨的轻柔特点,并与上句的“拂”相呼应,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遣词造句产生敏感;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让学生比较两处老人外貌的描写,学生从第二处外貌的细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从对老人的不在意,到心生敬佩之情的变化,感受到了细节是可以表达作者感情的,这也是敏感度的有意识培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通过课文的解析,学以致用,返璞归真,提升作文教学是必要的。研习教材,积累语句,激发写作情趣,明白拟题规律,品味写作技巧,培养心灵敏感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它能使语文教学从“舌尖”走向“笔尖”的路程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顾忠良.谈怎样做读书笔记[J].小学青年教师,2002,(5).
[2]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J].语文教学,2003,(12):4.
[3]范荫荣.重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J].大家,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