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军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纵贯小兴安岭全境,气候类型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冷凉,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1900-2550℃,无霜期90-125天,年降水量550-670mm,全市耕地面积360多万亩,多为草甸土,土质肥沃,种植作物以大豆、玉米、水稻为主。
一、玉米生产现状
2008年,全市总播面积308.2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36.3万亩,占总播面积的11.8%,总产14.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2.6%,平均亩产395.6公斤。2012年全市总播面积365.2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93.1万亩,占全市播种面积的25.5%,总产量39.3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0.7%,平均亩产422.3公斤,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156.5%和6.7%。
伊春市辖区耕地地处第三、四、五积温带,种植的玉米多为中早熟品种,玉米品种主要有绥玉7、德美亚1号、克单9、克单12、合玉19、利合16、绿单2号等。种植技术重点以推广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为主,其中2012年推广玉米标准化技术规程40万亩。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20万亩。
2008-2012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情况见下表:
二、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我市近几年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单产水平都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生产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品种多乱杂,主栽品种不突出
近年来由于种子市场的放开,经营者鱼龙混杂,造成种子市场混乱复杂,至2012年我市种植品种多达50余个,农民无法判断种子真伪、优劣,面对纷乱复杂的品种,往往采取跟大流或只选便宜的种子购买,种子质量无法保证。我是2012年玉米播种面积达90多万亩,其中播种面积在5万亩以上只有两三个品种。
2、整地质量差,土壤耕層浅
我市玉米田整地以旋耕和破茬整地为主,致使土壤耕层过浅、容重高,耕层仅13-18厘米,市推广站在乌马河、翠峦等地玉米田调查发现,玉米田犁底层大部分在15-18厘米,最深不足20厘米,个别较浅的地块只有13厘米,造成根系分布浅,限制了玉米根系的活动范围,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特别是玉米倒伏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种植方式落后,保苗株数不足
我市玉米种植方式以常规小垄为主,行距65-70厘米,株距28-33厘米,这种形式在玉米生长中后期表现为田间通风透光差,株间郁闭,玉米空杆率上升,中下部叶片易早衰,光合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这种栽培形式尤其不适合密植。经调查我是市玉米种植密度多数在2600-3300株/亩,超过3500株/亩的面积很少,而低于3000株/亩,特别是低于2800株/亩的面积很大,种植密度偏低和缺苗断条是影响我市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4、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
我市玉米单施化肥现象极为严重,有机肥施用面积小,不足10%,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不利于玉米高产。化肥施用上也比较盲目,很多农户一直采用二胺配尿素的习惯施肥模式,忽视钾肥和微肥的施用。同时施肥方法不合理,施肥机具不配套,化肥深施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基肥大多也是随种下地,种肥隔离困难,烧种烧苗现象严重,造成缺苗、生长不齐影响产量。追肥面积小,很难保证玉米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造成一些地块脱肥早衰,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5、病虫害较重,缺少防治措施
近年来我市玉米面积增加,玉米秸秆利用率低,病虫越冬基数大,造成玉米病虫害有逐年加重趋势,其中突出的虫害有:玉米螟、粘虫,病害有: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抽样调查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普遍在2级以上,个别品种达到3-4级;玉米螟每百株达150-300头。病虫害导致玉米减产10-20%,个别病虫害较轻的地块减产不低于5%。我市大多农户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除进行种子包衣外,基本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原因一是对玉米病虫害防治不重视,二是缺少防治药械实施防治困难。
三、玉米生产发展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选用良种
根据种植目的和生产条件,选择通过审定的,政府发布推广的主导品种和当地农业技术部门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的优良品种。我市三积温区主推品种绥玉7、绿单2号、合玉19;四积温区主推品种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克单12、龙江1号、丰单3;五积温区主推品种德美亚2号、克单9。
2、精细整地,提高整地质量
大力推广秋整地技术,严格按照田间作业质量标准进行整地,深翻整地耕深要达到20cm以上,能够深松的地块进行深松整地,深松的标准是必须打破犁底层,深度要达到30cm以上;所有秋整地地块都达到了整平耙细,上暄下实的要求,做到起垄、镇压连续作业,达到待播状态。
3、改进种植方式,合理密植
常规小垄栽培种植密度应达到每亩3500株以上,个别耐密品种应在每亩4000株以上。大力推广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包括两垄一平台栽培模式、间作栽培模式和比空栽培模式等,其中主推两垄一平台栽培模式,即将原来的两条宽为65-70cm的小垄改为畦面宽为130-140cm的一条大垄,垄上种植两行玉米,即小行距40cm、大行距90-100cm,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的通道,有效解决了田间郁闭的问题,同时增加种植密度,亩增加种植密度500-800株。
4、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我市玉米生产实际,在施肥上应大力提倡施有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分层深施肥技术和因地制宜实行两次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效,实现玉米高产优质。两次追肥,第一次应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穗肥),第二次应在玉米抽雄期(花粒肥),并以穗肥为主,花粒肥为辅。
5、预测预报,重视病虫害防治
针对我市玉米病虫害逐年加重趋势,应重视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植保部门应加强监测,对玉米病虫害作出科学的预测预报,并指导农民和务农职工使用高效、低毒、生态、安全的种衣剂、杀菌剂和杀虫剂,条件适合的地区可采用黑光灯和生物防治的方法。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降低玉米病虫危害,提高玉米产量。我市近几年应重点关注玉米螟、玉米粘虫、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大斑病等病虫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