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与白粉病防治措施

2013-04-29 08:46郭爱民赵德君
农民致富之友 2013年9期
关键词:扬花三唑酮越夏

郭爱民 赵德君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该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而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淮安市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较大、危害损失极重的常发性病害。

一、小麦赤霉病

1、病原

针对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种群问题,很多专家认为无性态是禾谷镰刀菌种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随着研究的进展和种的概念的扩张,禾谷镰刀菌不再是1个种,而是一个具有11个种的族系,并且其他多种镰孢如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也能引起赤霉病。

2、防治措施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日期、次数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生育期变化而灵活掌握。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应在齐穗期用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药械要能保证弥雾,压力和喷孔口径要符合弥雾要求,有连阴雨天气时适当高浓度喷雾。因为赤霉病发生在多雨季节,弥雾和适当高浓度能防止雨水冲刷,可以带来药剂的二次稀释而不造成药剂浪费和流失。特别在下雨间歇时用药更要强调弥雾和适当高浓度。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1.8 kg/hm2,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05 kg/hm2防治赤霉病。如果有多菌灵超微粉或多菌灵胶悬剂,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其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

二、小麦白粉病

1、传播途径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

2、防治措施

2.1加强栽培管理

2.1.1合理施肥。應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

2.1.2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但过晚播种则会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发病程度较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

2.1.3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北方麦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减少初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在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

4、药剂防治

在目前抗病品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药剂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

4.1春季喷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一般喷洒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50%硫磺、40%多-硫、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持效期较短,一般需要喷洒2~3次。

4.2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三唑酮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60 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

猜你喜欢
扬花三唑酮越夏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对水体三唑酮的去除作用
三唑酮降解菌SM3的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果树安全越夏四注意
李子树采后的越夏管理方法
利用室内微宇宙系统研究三唑酮对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桃花雪
越夏茬蔬防虫工作要赶早
越夏黄瓜坐果难 巧用措施多坐瓜
经过
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