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勋
搞好水稻秧田期病虫害防治,对于培育壮秧、确保水稻丰产有着重要意义。
一、死苗症状
1、一至二叶期,表现为黄枯、青枯、恶苗病及黄化苗等,死苗率达15%以上。
五是伤害死苗型。稻苗根、芽遭蝼蛄、蚯蚓等地下害虫咬伤、咬断,或翻动土壤造成根系受伤死亡。
1.1烂种、烂根型。播种后不出苗或不能正常生长且迅速大面积死亡,从苗床看可见种子腐烂或种芽腐烂且胚凋萎,揭开地膜有明显氨气味或发酵酸腐味。
1.2青枯型。发生在揭膜后7d内,揭膜后2~3d秧田呈点片状,中午叶片卷成筒状,早晚仍可展开,2~3d检查土壤可见大块肥团,根变黄,根毛、根冠脱落枯萎。
1.3枯萎型。秧苗四至五叶期发生,形似缺肥,开始时叶片变黄,自上而下逐渐枯萎、死亡,土壤检查可见根系周围有大量白色、细长的寄生害虫。
1.4烧苗型。播种出苗后,叶面灼伤失绿,严重时呈白化,干枯死亡。苗床检查种子完好,地下部正常,地上部失绿枯萎。
2、出土前一叶期,表现为芽腐、针腐、腐霉、恶苗等症状,死苗率达30%以上。
二、死苗原因
1、干枯死苗。主要发生在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叶片从下向上死亡。原因有:苗床板结耕层浅,土壤蓄水保墒性差,根系不能下扎,遇烈日高温造成苗株干枯致死;或砂性强土壤有机质少,团粒结构差,在秧苗三叶期前后,表土易形成1cm厚的板结层,在水分补给时无法透过板结层,导致叶片卷曲不展,直至干枯而死苗;或底墒不足,播后覆盖营养土太少,覆盖后高温蒸发失水造成种芽干枯而死;或播种量过大,单位面积上秧苗个体太多。
2、病害死苗。二至三叶期秧苗抗寒性和抗病性弱,易发生立枯病,恶苗病为种子带菌,绵腐病常发生在播种至一叶一心期低温阴雨时。
3、青枯死苗。揭膜不当造成温度快速下降,如揭膜过迟,或揭膜时间不当,或揭膜方法不当导致。
4、高温烧苗。薄膜平铺覆盖保温、保湿齐苗,育苗期间,当遇日均温达20℃以上,膜内温度高达50~60℃时,若不及时揭膜通风降温,或在保温齐苗后未及时遮阳降温,温度超过40℃以上时,会发生高温烧苗现象。而播前未用药剂处理,秧苗在膜内高温高湿条件下,易造成稻瘟病暴发,外形似追肥不当引起的烧苗症状,发生严重或防治不及时也会发生秧苗死亡,两者应区别。
5、肥害死苗。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秧田临时培肥,底肥不均匀,肥土未融合,有机肥未腐熟,一叶一心期后秧根下扎触及肥团;氮肥施用过晚;播后耕作层氮素养分浓度过高,地上地膜覆盖,遇高温肥料分解,造成种芽肥料中毒,产生烂种烧芽;齐苗后一次追肥数量过多或施肥不均,施肥后未及时浇水等。
6、药害死苗。除草剂喷施过多或施用不均造成局部用药过量而不能出苗或出苗后秧苗黄瘦的现象。
三、防治措施
1、苗稻瘟、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
1.1苗稻瘟
水稻秧田苗瘟发生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栽种的水稻品种大多不抗稻瘟病。在防治上:于秧田发病初期,用20%三环唑1.125~1.500kg/hm2或50%灭菌成600~900g/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发病重的秧田,隔7~10d再补治1次。?
1.2白葉枯病
搞好秧田期白叶枯病的化学预防工作,能有效延迟大田白叶枯病的发生时间并减轻其危害程度,防治重点是该病的老病区及易感病品种。防治时间在移栽前5~7d,秧田用50%灭菌成可湿性粉剂600~900g/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进行防治。
2、秧田虫害发生及防治
2.1稻蝗和稻蓟马
稻蝗及稻蓟马将进入2龄期,是防治适期。秧田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g/hm2或40%三唑磷乳油2.25kg/hm2,对水750kg对秧苗和田埂上杂草均匀喷雾防治。
2.2灰飞虱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灰飞虱主要在秧田期为害秧苗进行传毒,带毒秧苗移栽大田后表现出枯死或不能正常抽穗的症状,影响产量。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要做好秧田期灰飞虱的防治。由于秧田面积小,秧田期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应选持效性药剂与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用5%锐劲特750g/hm2+10%吡虫啉600g/hm2;或40%毒死蜱1.2kg/hm2+10%吡虫啉600g/hm2;或20%叶蝉散2.25kg/hm2+10%吡虫啉600g/hm2;或80%敌敌畏2.25kg/hm2+10%吡虫啉600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以上各组药剂可交替使用。由于灰飞虱也是玉米粗缩病的传毒介体,玉米染毒后发病、减产严重。玉米六叶期前是玉米粗缩病最易感病期。因此处于出苗至六叶期的玉米,要及时搞好玉米田的灰飞虱防治工作,阻断病毒的传播。在此期间,每5~7d防治1次,连续防治4~5次。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600g/hm2+40%毒死蜱1.2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做到速效药与长效药相结合。
(作者单位:155627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第七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