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2013-04-29 00:44聚卓
醒狮国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赫哲族赏月傣族

聚卓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是汉族人对中秋节最深的记忆。所以自古以来,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会有许多风俗习惯,如:祭月、拜月、吃月饼等等。而在少数民族中也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的风俗。与汉族嫦娥奔月的传说不同,在傣族的传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叫作岩尖的英勇刚强的青年。岩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用自己已经死去的灵魂依然守护着他所热爱的乡亲。

所以,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们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媽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此表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的祭月是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以表达对月亮的恭敬。

土族人则是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直到月亮从请水盆中消失,这场独特的中秋习俗也就结束了。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为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并且也具有十分浓厚的节日气息。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的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到天的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消失不见,就一直“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踏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从此便得到了解脱。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寨子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般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传说,不一样的习俗,在中秋之夜表达的却是同样的情思。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共同在花好月圆夜把美丽延续,到今天,在中秋之夜依然有着无数的人在月亮下共同寄予着自己的美好愿望。

编辑/刘敏

猜你喜欢
赫哲族赏月傣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中秋一起来赏月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别样的中秋赏月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