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母

2013-04-29 00:44张荣生
醒狮国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唐英御窑瓷瓶

张荣生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轰动全国的纪录片《故宫》,详细介绍了北京故宫的珍藏,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乾隆年间烧制的一件瓷瓶,专家称其为“各色釉大瓶”,作为如今世界独一无二的瓷器精华,因而被称为“瓷母”。这个大瓷瓶高86.4厘米,整个器物从上到下运用了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祭红描金、开光描粉彩、仿宫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5种釉彩、16道纹饰,颈部对称夔耳,腹绘“三羊开泰”“太平有象”等画面的12扇开光图案。此瓶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上彩、釉下彩于一体,精美绝伦,是清代盛世瓷器的代表作。

乾隆继雍正为帝,陶瓷中心景德镇的人口已达百万,为皇家制瓷的御窑厂多达23个。乾隆三年,乾隆令宫廷画家为他绘制了《陶冶图册》,这本图册记录了御窑的生产情况,对瓷器的二十道工序作了详细的描述,对御窑烧制流程给予了规范化。乾隆亲自关注、策划瓷器的生产,表现出了他“亲见民,勤政德,治天下”的政治思想。

《陶冶图册》中“祀神酬愿”是陶瓷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关于这道工序,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下令烧制大龙缸,多次烧制都以失败告终,期限将至,工匠都得受到惩罚,一个叫童宾的工匠,为了使大家免受惩罚,舍身跳入窑火中,大龙缸终于烧制成功,为了纪念他,后人供奉他为窑神。烧窑前都要焚香礼拜,祈求他的保佑,《陶冶圖册》上的文字是一个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写的。唐英13岁起即在养心殿当杂役,能写会画。雍正六年,因办事干练,唐英被派往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当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他用三年时间苦心钻研,和窑工同吃同住,从外行变成陶瓷专家。乾隆二年,唐英被正式任命为督陶官,在他监督陶瓷生产的二十多年里,景德镇的瓷器成为瓷中精品,不论在品种的仿制创新方面还是在瓷器制作的技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英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好的督陶官。

乾隆对瓷业生产和督陶官要求非常严格,乾隆十三年,66岁的唐英接到这样一道圣旨:“此次唐英进呈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著伊赔补!”结果烧造进呈的467件瓷器的花费,全都由唐英自己掏腰包补上。

此后,景德镇御窑为乾隆皇帝烧制出了这个高86.4厘米的大瓷瓶,由于它空前绝后,不仅硕大而且工艺精湛,“瓷母”之称可谓当之无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步步紧逼华北,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从1933年2月到5月,故宫博物院将宫内重要文物装成13427箱,外加64包,分五批运到上海,以后又运到南京,在南京建立了库房。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这批文物又分三路辗转迁徙到四川。抗日战争胜利后,峨眉、巴县、乐山三处的文物集中于重庆,1947年运回南京。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存中挑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余下的大批文物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万多箱,“瓷母”即在其中。“瓷母”集历代多种工艺和技术于一体,是瓷器中名副其实的瑰宝。

猜你喜欢
唐英御窑瓷瓶
损坏了多少个瓷瓶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唐英
唐英的督陶经历与戏曲创作考论
弋阳腔 芦花絮 根据清代唐英《芦花絮》和二十四孝故事改编(演出本)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老人与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