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凤凰,不老神话

2013-04-29 00:44曹雅欣
醒狮国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白瓷官窑青花瓷

曹雅欣

陶瓷,是土与火交流产生的作品,一窑烧就,名动天下。而瓷器对火的依赖更甚于陶器,陶器一般都在1000℃以下烧结,瓷器却要经过1200℃以上浴火,而后涅槃成器。这些“浴火凤凰”静坐千年依旧亮泽如新,使用如常,真正是长生不老的神话。而瓷器出炉的窑口,最重要的一座叫做饶州窑,也叫景德镇窑。了解景德镇,先从了解整体瓷器开始。

◎汉唐风流

商代即有原始瓷,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从汉代到唐代,这个阶段的瓷器发展作为灿烂前的准备期,略显低调而不失色。汉末魏晋时期的瓷,以形形色色的动物造型为其特色,看着那一件件奇妙而活泼的羊头壶、鸡首壶、虎子,好像可以看到嵇康架着牛车无目的出行的那一份从心所欲。在魏晋这一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时代,瓷器造型也是如此的亲近自然,它不似后世那般中规中矩,而是与自然中的物种相亲。东晋时的景德镇,就开始了烧造瓷器,这要得益于“佑陶神”赵概在此地进行的制瓷技艺及改良工艺。

唐代的瓷,随着大唐盛世画卷的徐徐铺开,也展开了“南青北白-南越北邢”的渐稳局势,南方以越窑为翘楚,主要生产青瓷,北方以邢窑为旗帜,主要生产白瓷。这时候的瓷,已经令大唐街面上穿行的外籍人士赞叹不已了,然而他们想不到,对于后来的一千年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唐代瓷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长久深藏地下的“秘色瓷”,那该是陶瓷这门艺术怎样秘而不传的瑰宝。直到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塔塌陷,才抢救性发掘出一个唐代的完好地宫,里面明确记载和保存着有14件秘色瓷。至此,秘色瓷的神秘面纱才终于揭开,原来这种釉面青碧、晶莹碧绿的上贡用瓷,就是唐诗里描绘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那样一种如月下水、如冰上云的秘色瓷。

唐代的景德镇被称为“浮梁”,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转述过一句琵琶女的话语,说她的丈夫是“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日浮梁买茶去”,浮梁能吸引娶得娇妻的商人前往贸易,可见唐代的景德镇已然隐隐奠定了作为后世“瓷都”的商业基础。

◎高古宋瓷

第一次高峰成就的瓷器,誕生在宋代。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说起来如雷贯耳,名震世界。现在全世界明确可知的汝窑,才只有67件,身价之高,堪配其在记载中以“玛瑙入釉”的珍贵。而清雅端方的官窑、“金丝铁线”开片的哥窑、“出窑万彩”的钧窑、白瓷刻花的定窑,它们与魁首汝窑都是属于官窑的体系,也就是由朝廷专设的瓷窑。这五大官窑,尽管各有风采,但总体都十分明显地传达出宋代上层社会的审美风尚:一种文人化的、内敛的、细腻的、光而不耀的含蓄美。所以,纵然后世瓷的发展蓬勃万里,但是要说审美高度,宋代的官窑瓷几乎已经达到顶峰,宋瓷,占据了文化品位的高端。

与官窑体系相对的,是宋代发达的民窑体系,杰出代表是八大系统,北方有四,分别是白地黑花的磁州窑、青绿深沉的耀州窑、色彩流丽的钧窑、白瓷雕花的定窑,南方也有四,分别是两口青瓷窑饶州窑和龙泉窑、生产黑瓷的建窑、南北风格融合的吉州窑。

此时的景德镇,已经大放异彩,因为在上述中提到的、那一个创新出“青白瓷”、所制瓷器在天下富有“饶玉”之美称的饶州窑,就是大名鼎鼎的景德镇窑。宋真宗年间,景德镇正式建镇,景德镇名称确立,这个“瓷都”就此完成了“必也正名乎”的关键一步,名正而言顺,景德之名就此流芳后世。

景德镇创烧的青白瓷,俗称又叫“影青”,人们以这样一个文学化的名字给它以独特的爱称。这种瓷,瓷胎轻薄,透光度非常高,亮如映月,釉色青蓝剔透。影青瓷的美,就如同是对传说中柴窑的描述“青如天(又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也如同是对月下美人的描述“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影青瓷可算是地地道道的艺术品,赏心悦目,工艺精湛,然而在宋代,这种由景德镇创制的瓷器再精美也只不过是餐酒瓶盘的日用品。可见景德镇,曾经引领中国人的生活达到过怎样极致品味的巅峰。

宋代时期的景德镇,如一棵扎稳根基、生机盎然的大树,已经正身成名又怀抱花果,在快速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枝蔓叶茂地辐射开来。所以影青瓷在国内和国外的出土量都很大,那是景德镇崭露头角就得胜天下的证明。

◎异族风尚

自南宋起,中国开始了又一轮少数民族纵横华夏的时代。于是瓷器也脱离了宋代汉文化典型的细腻、含蓄,转而不拘一格起来,焕发出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比如辽代典型的皮囊壶,是契丹民族模仿自己游牧生活惯常使用的皮囊而制;金代多制的虎枕,据说是名将金兀术下令烧制,体现了金人迫宋称臣、威风赫赫的时代风貌;再比如西夏偏爱的对比强烈的磁州窑,他们在烧制时比北宋的磁州窑更多了一份粗犷奔放,西北风情跃然于瓷上。

到了大一统的元代,蒙古族表现出与汉民族统治中原时截然不同的想法,政治、文化都不继承前朝。而元朝人受波斯文化而尚白尚蓝的审美,影响到瓷器,使瓷器发展也在这个朝代推陈出新。

元人尚白,白瓷烧制的器具众多,而且不仅有传统形制的杯盘瓶碗,还塑造了很多新品种,如多穆壶、葫芦形执壶、扁形执壶等。这些瓷器烧造,与景德镇息息相关,因为元代在这景德镇专门建立了浮梁瓷局,青白瓷、釉里红、元代官窑枢府器、包括异军突起的青花瓷,都从景德镇流向全国。

青花瓷是元朝人尚蓝的一个表现,而这个民族的一族爱好,却最终成为了中国人的群体爱好,乃至青花瓷后来还成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品牌标识,享誉世界。青花瓷,是以钴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的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器。它可以通过浓墨重绘,在花饰繁琐的热闹里不失清雅冷静,也可以通过淡描平涂,在素白瓷胎上不失细腻秀美,可以说,青花瓷,适应着每一种人群的口味,不过于曲高和寡,不至于媚俗无骨。元青花的烧制虽然不止景德镇一处,但是在十四世纪前后,景德镇制作的青花瓷却独臻成熟,使这里真正赢得了“瓷都”的地位。

◎明清鼎盛

到明代,景德镇甚至代表了明朝制瓷的一代之水准,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上至官窑瓷、下至民窑瓷、外至外销瓷,景德镇都肩负重任。

在瓷器种类中,首先,青花瓷依旧大放异彩,永宣时期以苏麻离青绘制的青花浓艳而带有黑铁斑、成弘时期以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淡雅而柔和、嘉万时期以回青料绘制的青花鲜艳而蓝中泛紫。青花瓷扶摇直上,而彩瓷也不甘落后,开始绽放光华。比如洪武年间,朱元璋独爱的釉上红彩,正合朱氏王朝的朱红寓意;再如成化年间代表性的斗彩瓷器,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结合的彩瓷工艺。而单色釉的彩色瓷器也不输于人,永乐甜白瓷腻如白糖、宣德红釉“如初凝之牛血”、弘治黄釉柔婉亮泽而被称“娇黄”“鸡油黄”。

明政府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各种瓷器如受春风感召的鲜花争相绽放,百花齐放,因此景德镇在明代一跃成为全国制瓷业领头军,被描述为“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绝对霸主。

清朝康熙年间,九州大地经过朝代更迭的战火、文化博弈的较量,终于在百废待兴的伤痕上重新繁荣起来,朝政稳定,民众安居。景德镇的窑业也在战乱停滞之后又重新发展起来,而且经过厚积薄发,愈发突飞猛进。

清朝政府也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但是比明政府更为重视地专门派遣了督窑官,由此还形成了督窑官对制瓷业的特别贡献,比如年希尧督造的官窑称“年窑”、唐英督造的官窑称“唐窑”,可见这一制度对瓷器工艺的重大影响。

清代的青花瓷继续从景德镇大批量生产而出,其他新的成就也在喷涌而出。比如:康熙时期达到顶峰的五彩瓷,色彩丰富;中西文化合璧的珐琅彩,宫廷独享;以及创烧成熟后便堪与青花瓷两军对峙的粉彩瓷,娇艳亮丽,浓淡有序。在清代,传统制瓷工艺真正达到了它的成熟期。相应地,景德镇也在这个时期格外红火热闹,据县志记载,镇上能有一百万人口,即使到了夜晚也是火焰不息,繁忙不停工。这是瓷器的繁荣,亦是景德镇的繁荣。

◎瓷器中国

景德镇制瓷的最大优势,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这种瓷土白度高、可塑性强,是世界公认最好的制瓷原材料,而高岭土,出产在景德鎮高岭村。再有,景德镇位于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水陆交通便利,在古代,这一点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发达的水路系统,保证了大量瓷器的畅通运输。至今,景德镇也依然是不折不扣的“瓷都”,在景德镇考古发现的湖田古瓷窑遗址、景德镇御窑遗址,都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众所周知,瓷器的英文“China”就是中国的名字,在古代对外交流中,瓷器给中国带来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一尊美丽神秘而经久使用的瓷器,这就是西方人给中国的最早定位。而瓷器的发展过程也和中国曲折起伏的历史一样,受着苦难的炙烤一次次地伤损而又重新塑造成形,在否定和新生中愈加丰富多样,愈发稳定成熟。瓷器种类繁多,而其中水准最高的几种,如本文中所介绍,就像中国的历史更迭中最具影响力的那几个辉煌朝代一样,最具有“中国-China”的代表性。

猜你喜欢
白瓷官窑青花瓷
铜官窑陶瓷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西夏官窑瓷器
纯净的青花瓷
此“官窑”非彼官窑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