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庆 余正红
摘要:根据“顶层设计”要求,首先设计符合行业需求的信息类专业可共享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其次阐述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目的是提高信息类各专业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计算机类本科专业(0809)有6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类普通高职高专专业(5901)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19个专业。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3个与计算机关联程度较高的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各专业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有在各专业领域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根据这些专业能力培养的共性要求,我们把这些专业泛称为信息类专业。
1.根据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10》(以下简称《年鉴》)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软件运行的综合统计资料,尤其是其中“2010年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概况”的介绍,表明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很快。《年鉴》汇集了全国各地区软件产业发展情况及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对产业发展的分析论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软件产业在2010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表明了我国软件产业在经过2009年度低落后的强盛发展势头;也表明了软件行业强盛的人才需求和对学生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系统分析、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要求。
2012年12月7日,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湖北省经信委)发布了以下数据:2012年1-10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21.17%,成为湖北省9大千亿产业中增速超过20%的产业之一;且每个月同比增长20%以上,最高增长33.25%。其中,软件业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34.51%。软件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利润和利税的增长都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是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目前,武汉市正在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预计到十二五末,湖北省软件业的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将占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从高校应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来看,信息类专业应着重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结构。
根据我们与IT企业多年合作的认识,IT行业对毕业生当前主要的能力需求是:毕业生应掌握IT行业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一是c语言和Vc++;二是JAVA语言和基于JSP或SSH的Web应用开发技术,或者是基于.NET的Web应用开发技术;三是近二年需求比较旺盛的手机软件开发技术;对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另外,IT行业也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软件项目开发的经历,从而来认定是否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而且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看重。
2.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
根据“顶层设计”的方式,我们先确定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结构及各模块的课程,各专业再对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进行选择,对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的课程可进行增补,然后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信息类专业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如下:
(1)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信息类专业共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
(2)按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关联程度,为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计算如下:
如果专业之间的关联度>0.6,表明专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于差异程度,可以设计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
(3)按专业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为各专业设计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突出各专业的专业特色。
3.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有6个模块,分别由以下课程或独立的课程设计组成。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2)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3)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属于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机类专业,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虽然与计算机类专业关联程度较高,但并不是同一学科的专业。按学科平台课程划分的模块有3个,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共享同一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计算机类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3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4)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
各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包含各不相同的课程和课程设计,以体现各专业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4.各专业各模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
(1)列入不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将按统一的要求(学时、教材和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进行教学和考核。
(2)列入本科和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一门课程和课程设计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不同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训)大纲和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等。这样可以反映本科和专科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5.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1)根据“顶层设计”要求,先设计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结构,再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信息类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和面向软件业的就业质量。
(2)同步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步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余正红,尹朝庆,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8):8-11.
[2]余正红,尹朝庆,JSP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17-21.
[3]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教程(2009)[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2012.
[5]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s],教高司函[2008]208号,2008.
(见习编辑: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