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回国潮”来了 留学投资是否值得

2013-04-29 00:44:03
幸福家庭 2013年9期
关键词:海归精英留学生

近年来,伴随着“留学热”持续升温,海归“回国潮”也连年掀起。急剧攀升的数字背后则是不争的事实——海归群体日益“失宠”,“精英”光环逐渐褪色,海归的“平凡时代”业已来临。在“去精英化”趋势下,海归的身份定位、职业规划与人生选择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群体?这些改变又会给整个国家的人才观带来哪些启示?

“史上最大回国潮”来了

■文/张园园

近年来,就业难、薪资低、婚恋难成为海归报道的关键词。

与高层次海归在国内的“受宠”相比,普通海归头上的光环却不再亮眼。随着“精英”标签的失落,海归整体的“去精英化”趋势已愈发明显。

从精英到平民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留学方式以公派出国为主,大多为单位的骨干或学习成绩优异、能获得国外高校奖学金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几乎是知识精英的代名词。21世纪初,很多用人单位都将海归视为双语人才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不少外资企业利用海归双元文化的特点,将其派回中国分支机构担任要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

近年来,海归数量激增,“洋证书”的分量却在减轻,他们也从早年备受宠爱的“高精尖”跌入了平凡时代,而社会对待这一群体的态度也日趋理性。“虽然不少海归仍属高端,但整体而言,现在的海归从能力和学识根本无法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相提并论。”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国留学生煜青说。海归小何也感慨“海归已离精英越来越远,逐步走向大众”。

“专宠”渐失为哪般

海归在就业市场和社会地位上的“失宠”,具有深厚的時代背景。

王辉耀认为其直接原因是我国留学生的“去精英化”。教育全球化和自费留学的盛行使“留学梦”不再只是小群体的专利。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自费留学生已占留学生人员比例的90%以上,他们也成为海归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年,自费留学回国人员占所有回国人员的比例仅为65.57%,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4.79%。

同时,一些国外高校为提高办学效益而扩大招生,参差不齐的海外教学质量和国人多元的留学心态都影响了留学生的质量,这也造成日后的海归人数猛增,学历和能力却分层明显。尤其是低龄留学生,很多人只是遵从家长意愿或为躲避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而出国,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并无明确规划。家长对留学也缺乏理性认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煜青表示,因为家庭条件优越,不少中国留学生并不更多考虑未来的发展,只将留学看作“镀金”机会。海归彭肖肖也对此印象深刻:“很多中国留学生将精力用在玩乐挥霍而不是学习上,不少人会挂科甚至无法毕业。即便如此,也有人不以为然。”

此外,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也使留学生在回国前就会经历大浪淘沙式的前期筛选,高层次人才回流率较低。另一方面,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国际交流方式快捷多样,也使得国内学生与留学生知识水平和视野的差距日渐缩小,导致海归的优势缩水。并且,国外学科的多样化也扩展了留学的专业领域,就业压力迫使海归的择业取向日趋多元,不再只集中于高端职位。

平凡时代更需平常心态

海归进入平凡时代已是事实,社会和海归也对这一群体开始重新审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看来,海归“精英”标签的消退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必过度解读。他表示:“其实我们不应该给任何一个群体简单贴上某种标签,即使贴了,标签也会逐渐消退。”王辉耀也认为,海归群体有多重层次,每种层次各有特点,可以为社会做出不同的贡献。人们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实践经历做出判断,不能以偏概全。他也呼吁社会应对海归群体持客观包容的心态,不要溢美溢恶,要多关注他们的优势,为其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事实上,不少海归也能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海归的身份仅代表学历背景和生活体验的不同,不能作为能力的判断标准。”彭肖肖说。她也提醒年轻海归要放平心态,准确自我评估,而不是自我局限在“海归”的称号里走不出去。

留学投资是否值得

■文/马 凯

留学是一种对人生的投资。这种投资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在留学潮中,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闪现其中,现在把孩子送出国去留学,已成一股热潮。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出路,只要认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愿意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送孩子出国留学。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样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缺乏理性,可谓一种“赌博式”的投资。

据美国《侨报》报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每年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贡献了超过44亿美元的收入,“留学经济”正在成为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新亮点。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富裕的家长、眼界开阔的“95后”、火爆的中介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内就业环境,诸多因素让出国留学渐渐走热,而且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19.8%,而2011年,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

小学生加入留学大军

与中学生出国留学的低龄化相比,如今小学生也开始加入“留学大军”。长春市民赵先生的儿子今年9岁,1年前到新加坡读政府小学。赵先生告诉笔者,孩子的小学学费是每年5000多元。孩子的母亲去陪读,两人在当地的生活费一年大约需要5万元人民币。另外还需要每两年缴纳约5000元人民币的教育赞助费。孩子入读之前需要通过新加坡的政府小学插班考试,这个考试是全英文试卷,为了适应这种英文答题模式,通过中介机构孩子提前半年到新加坡参加插班考试培训课程,花费大约3万元。好在孩子的母亲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基本可以保证母子二人在新加坡的花销。“其实孩子在国内读书花销并不比留学少,包括周末辅导班在内一年下来开支也要差不多10万元。但是课业负担重,兴趣爱好培养不了。新加坡政府公立中小学上午课程结束后可以参加下午的社团、比赛、乐队、小组讨论或义工等,让中小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做到全面发展。”赵先生说。

今年3月9日新西兰发布了一系列留学新政。新政规定,13岁以下的学生入读新西兰教育部允许的学校,可以直接由学校监护,而不再像以往必须是由父母一方监护。赵先生的同事沈女士想送8岁的孩子到新西兰读小学。她向中介机构咨询后得知孩子要申请学生签,按照每年18万元人民币的标准,需要准备约3年共55万元的存款。沈女士表示:“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儿子的性格更适合宽松的环境,以更好发挥他的潜力,我希望他能够在国外的教育模式下长大成人。”

国外受教育比国内适合?

北京一家留学中介机构的留学专家郝强老师告诉笔者:“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针对每年的小升初择校难,有些家长干脆把孩子送出国念初中。国内的好初中上不了,那就到国外去,国外的公立上不了,就上私立。在这些小升初家长看来,国外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好。”

笔者从多家留学中介机构了解到,澳大利亚公立中学学费每年6万~7万元人民币,私立中学需10万~14万元人民币,年生活费6万元人民币左右;英国中学学费大约为每学期2.8万元人民币,寄宿中学的学费加倍,年生活费5万~8万元人民币;加拿大中学每年学费基本在1.3万~1.4万加元不等,大概是8万~9万元人民币,加上生活费,一年的花费大概在14万~15万元人民币。美国寄宿制高中的年费用约3.6万美元,走读制高中的年费用约2.5万美元。

美国国土安全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3年,美国私立高中有23795名中国学生,而2008~2009学年时还只有4503人,4年时间增加了近5倍。

沈阳的唐女士和丈夫都在外企上班,出国工作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便把孩子送到了美国读高中。唐女士对笔者说,因为美国的公立高中一般不招收国际学生,即便招收,也是以交換生的名义来,签证只给1年有效期。对于父母没能在美国工作和长期生活的孩子来说,上私立高中几乎成了唯一选择。“住校学生每年需要花费约4.2万美元左右,包括学费、生活费、医疗保险费等。此外还包括1年之内的2次往返机票费用,大概约2500美元左右,每个月的零花钱100~200美元左右。”3年私立高中读下来,花费的金额总数颇为可观。

留学投资是否值得

郝强对笔者表示:“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往往是自己说了算;而中学生出国留学,多半是家长意志。”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彭老师的认同,他表示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家长色彩,可以认为这是继“钢琴热”“美术热”“奥数热”“择校热”等之后,又一轮新的“望子成龙潮”。花不菲的价钱送子女外出镀金,是否能在未来成功以高薪赚取经济回报?

彭老师表示,以现在出去的小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身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而言,能够读上国外好中学的人数不多。小留学生日后考入国外一流大学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考国内的一流大学。

面临各国逐渐收紧留学生工作签证,大量留学者选择回国。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早前发布的《2012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元。想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和科研机构的难度越来越大。

就此,彭老师指出,作为留学生,要明白应聘工作的资本永远是工作能力,而不是留学生的身份。“留学是一种以自己的事业、前程,甚至是家庭幸福为抵押的一种高风险投资。留学前就必须要考虑这个投资是否会有好的回报。”

出国究竟学什么

■文/谢源晖

做任何事情,必须先明确目标,才有机会获得成功。留学也一样,只有把留学目标设立准确,才能保证海外学习物有所值。对于就读科研课程、未来准备从事学术工作的留学生来说,留学目标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就读授课课程,立志成为中国职场的白领精英的学子来说,留学目标则不应该是单纯的“理论知识”。

由于中西双方市场差别大,无论是客户心理、消费习惯、竞争方式和宏观管理等都完全不同。除非是医学或机械等纯技术性的课程,否则西方的课程内容和中国职场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很多时候,它们的“先进理论”不但无法形成信息优势,反而容易滋生盲目自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海外名校毕业生在国内发展得并不顺利,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和调整自己。

西方大学的可贵之处,不在内容而在理念——执行的是“没有答案和教材”的教学。现实是多样和变化的,任何学者和书本的理论都仅仅是一种观点,而不可能是职场上的答案。一种理论在此环境是正确的,在另外的背景和地点就可能是错误的。有的模式在过去是成功的,在今天或者未来就可能是失败的。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听课和背书,而是让他们听取各种不同见解,阅读不同材料,然后独立进行判断。课业和论文的结论是不计对错的,推断过程是否让人信服,思维逻辑是否严谨才是关键。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独立推断和处事能力的学生。无论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未来碰到什么问题,他们都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去适应和解决,而不是依靠“书本知识”。这种能力培养,才是真正的留学目标。

但是,我国绝大部分家长和孩子未能了解这一点。他们虽然前往西方学习,却执著于国内的思维习惯,把留学目标放在所谓的“更先进的理论知识”上。许多孩子沉迷于查询排名,误以为排名越高的大学教的东西越特别,把未来前程寄托在学校和课程上,并不真正明白西方教学的精华所在。

西方大学的理念决定了老师和课本只是辅助,特别在学士和硕士阶段,就是指引学生去阅读所有已经存在的观点和理论,并且让他们在不受老师观点的影响下进行独立思考。在同一专业领域里,课程内容来自谁都可以花钱买到和看到的学术书籍,没有任何所谓的名师名校能传授与众不同的知识。

此外,中国学生在留学时最需要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却被西方大学认为是大学生应该自备的,所以不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西方名校更是如此,他们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去完成学业。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必须与西方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才可以发生转变和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学生大量涌入高排名大学,形成了一起讨论和学习的“华人圈子”,没能融入西方教学理念,反而重回中国教育模式。国内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试能力,让他们总是能找到各种办法通过考试并获得文凭,却难以实现海外学习的真正目标。因此,今天不少海归的表现并不出众甚至弱于国内学生,海归整体口碑和质量在逐步下滑,也就在所难免了。

海外留学是一笔不菲的投资,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都能够抛弃虚名,奔向海外留学的真正目标所在,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会是莫大的幸事。

(以上均为淑媛供稿,部分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谢源晖为英国伍斯特大学驻华首席代表)

猜你喜欢
海归精英留学生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34
它们都是“精英”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14
“海归”返乡当“猪倌”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43
新海归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