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问》痹的理解

2013-04-29 00:44马玉琛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年9期
关键词:痹症素问

马玉琛

【摘 要】 《素问》所说痹,有3个基本含义:痹的名称、痹的表现、痹的病机,即痹病、痹症、痹阻。表示痹病:按病因分类,由风寒湿邪所致为狭义痹病;无明显风寒湿邪参与,其他各种原因导致气血痹阻不通所引起的为狭义外痹病,按病位分为骨、筋、脉、肌、皮五体痹,五脏六腑痹即脏腑痹,食痹、喉痹、挛痹、偏痹等其他痹病。表示痹症:具有痹病的症状表现,但达不到痹病所应具备的条件,往往是痹病的某些症状的表述。表示痹阻:因外邪侵袭、内邪壅盛、正气虚弱、气机紊乱等导致气血阻痹不通的病理过程。正确理解痹的含义,期望能对风湿免疫病在开拓中医药领域的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痹;痹病;痹症;痹阻;《素问》

《素问》关于痹的论述[1],除《痹论》外,还散见于其他10余篇“篇”“论”中。通过学习,笔者认为《素问》所说的痹有3个基本含义:疾病的名称、疾病的表现、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分别称之为痹病、痹症、痹阻。分述如下。

1 疾病的名称—痹病,“痹”可以作为病名,即疾病

在《素问》中,痹代表最多的是一种疾病,即痹病。《素问》对痹的论述比较详细,集中表现在《痹论》中,在其他“篇”或“论”中,也可见到多个方面的补充。作为疾病,应包含病因、病机、病位、症状、预后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应相互对应,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素问》所论痹病,基本符合了上述疾病的构成条件,并根据不同的构成条件,对痹病进行了客观合理的分类和命名,对各种因素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等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这些,尤其痹病的命名和分类方法,被世代首肯,沿用至今,为现代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药诊治,起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1.1 按病因分类和命名

1.1.1 狭义痹病(风寒湿痹) 特指风寒湿三气导致的痹病,又可简称为湿病,如《说文解字》:“痹,湿病也”。根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等论述,诊断狭义痹病应注意两点,其一,风寒湿邪所发挥的作用可各有轻重,但均同时遭受这3种病邪侵害;其二,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疾病的作用可各有不同,但应存在风寒湿邪的参与。

1.1.2 狭义外痹病(非风寒湿痹) 指无明显风寒湿邪参与,其他各种原因(包括邪盛、正虚、气机失调等)导致气血痹阻不通而引起的痹病。

《诊要经终论》曰:“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说明针刺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痹病的发生。《宣明五气篇》曰:“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指各种淫乱之病邪入于肾、脾、肺之阴分可发生痹病。各种淫乱之病邪不仅仅指风寒湿邪,还包括除之以外的燥、火等。《脉要精微论》曰:“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脾;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胃脉软而散,是正气虚弱的表现,可引起中焦不能腐化的食痹。不管在病位,还是在病因病机等,都不同于风寒湿痹。《辞海》注痹:“气闷。《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当病食痹。王冰注:‘食则痛闷而气不散也”[3]。

因此,上述所举3种痹病应为狭义外痹病。

《素问》对痹病的论述,主要体现在狭义痹病(包括《痹论》所论的五体痹、脏腑痹,将在下文论述),现代风湿免疫疾病常属于狭义痹病的范畴。随着风湿免疫疾病在遗传、免疫等领域的深入研究,风寒湿邪以外的因素所致痹病(狭义外痹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2 按病位分类命名

1.2.1 五体痹(骨、筋、脉、肌、皮痹)

1.2.1.1 因风寒湿邪导致(狭义痹病) 发病的季节规律,《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症状表现规律及原因,《痹论》曰:“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论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预后和转归规律,《痹论》曰:“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凡痹之类,逢寒则疼,逢热则纵。”

1.2.1.2 因其他原因发病(狭义外痹病) 《逆调论》曰:“所以不能冻慄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说明正气虚弱,即便无风寒湿邪参与,也可引起五体痹的发生。

临床上五体痹最多见由风寒湿邪所致,其特点:风寒湿痹常同时存在,而风寒湿痹首要的和主要的表现是在五体痹;不同五体痹也常同时存在,骨、筋、脉、肌、皮五痹不易分离;不同病邪、不同病位在五体痹各有侧重。五体痹(含狭义外痹)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脊柱关节炎,有关节、肌肉、肢体症状的其他风湿病,以及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退行性病变。

1.2.2 脏腑痹(五脏及六腑痹)

1.2.2.1 因风寒湿邪所致(狭义痹病)

1.2.2.1.1 发病形式 由五体痹传入:五体痹不愈,脏腑虚弱,传入所被主脏器。《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也。”

脏腑痹之间互传:脏腑痹经久不愈,影响到其他脏腑。《玉机真藏论》曰:“弗治,患者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直接发病:在脏腑虚弱或功能紊乱时,遇风寒湿邪,脏腑痹可直接发病。五脏经脉气血有余或不足,是引起相关体痹和脏腑痹的内在原因。《四时刺逆从论》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軫,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

风寒湿邪循俞而入(指六腑痹):《痹论》曰:“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1.2.2.1.2 症状表现 《痹论》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坠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腑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1.2.2.1.3 预后和转归 《痹论》曰:“其入脏者,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1.2.2.2 其他原因所致(非狭义痹病) 《五脏生成篇》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客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怯,名曰肝痹,得之寒热,与疝同法,腰疼足清头痛。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所述脏腑痹,多由感风寒湿邪,加之正虚或功能失调所致,是狭义痹病;有的则不然,无外感病邪的因素,如肾痹,可称其为非狭义痹病。

与五体痹相比,由风寒湿邪所致脏腑痹病机和症状更为复杂,往往虚实夹杂,有的脏腑虚弱的表现明显,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因风寒湿邪侵犯之途径多由表及里,脏腑痹常先有或同时存在五体痹的症状,这是与其他脏腑疾病相辨别的一个重要标准。脏腑痹(含非狭义痹病)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病变波及肝、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风湿免疫疾病。

1.2.3 其他痹病 即除五脏痹、脏腑痹以外的痹病。《辞海》解释痹:“引申为麻木”[3],《素问》有食痹(前已述)、喉痹、挛痹、偏痹等记载。

《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乃厥阴,一阳为少阳,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阴阳相结,风火炽而肺经痹阻,伤及肺之门户喉,发生喉痹。因其发病原因非“风寒湿邪杂至”,故这是一种非狭义的痹病。《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的论述,则说明喉痹有嗌肿的症状。

《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天地所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脯,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指因居住地域和饮食习惯所致以抽搐痉挛表现为特点的痹病,亦非“风寒湿邪杂至”所致。

《本病论》曰:“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损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是故子午之岁……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遂,胀满。”指因风、痰互结,阻滞经络,导致半身不遂、手足不仁为主要表现的偏痹,与“风寒湿邪杂至”所致的痹病也截然不同。

2 疾病的表现—痹症,“痹”可以作为疾病的症状,即痹症

从《素问》诸多论述可以看出,痹病应具有病因病机病位症状预后等基本条件,如果具有痹病的症状表现,如五体痹某些或某种症状表现:“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骨重,不可举,脉血流而不流,筋屈不伸,筋挛节痛,肉不仁,皮寒等,但达不到痹病所应具备的条件,常因内外原因所致机体局部痹阻所引起,在这些情况下,痹的涵义是上述某些症状的表述,应视为痹症。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温病。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少腹痛,脉滑者曰风。脉涩者,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两次都未提到脉涩以外与痹病有关的症状,仅有脉涩,所以这里的痹,指的是症状,指明脉涩为痹的症状表现。

《玉版论要论》曰:“搏脉痹躄,寒热之交。”是说机体正邪相持,气机寒热之交,可出现搏脉的脉象和/或痹或躄的症状。这里痹指的是症状。

3 疾病的病理过程—痹阻,“痹”可以作为痹病的病机,即痹阻

痹,闭也,在《素问》中,痹的另一重要意义是说明血气凝涩不行的病理过程,如此认为,也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因素。病因有外邪侵袭,内邪壅盛,正气虚弱,气机紊乱,气血瘀滞等。

《脉要精微论》曰:“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是说诊脉若按之至骨,不应于指,脉气少者,此乃身体阴盛阳虚,生阳之气痹涩不行,可出现腰脊疼痛的症状。这里的痹,是指病理过程。

《痹论》曰:“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这里没有直接提出肺痹、心痹、肾痹、肝痹和脾痹的病名,说明这些脏器是否已经发生痹病,并不肯定。淫乱之气所导致的上述临床症状,只是因为血气凝涩痹阻的病理过程发生在肺、心、肾、肝、脾等脏器,而出现的一些表现。

《本病论》“丑未之年……痹而生厥,甚则血溢”中之痹,指的是病理过程,作痹阻解释,“痹而生厥”可译为因痹阻而导致了厥的发生。同样,“卯酉之年……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痛,反生心悸懊热,暴厥而复厥”中痹的相关语句可译为,外部组织如足胫发生气血痹塞,可使该部位发生酸痛。

同理,《金匮真言论》曰:“冬,善病痹厥。”《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所言之痹,也是说明因痹阻发生厥的病理过程。

《玉机真藏论》曰:“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是讲因痹阻而出现不仁和肿痛的治法。

《逆调论》曰:“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是说人有痹阻的气机,从而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和症状。

4 结 语

与《素问》一样,一些古代遗籍所提到的痹,也往往有本文所述痹病、痹症、痹阻3种情况,故就《素问》的相关论述,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期对痹的理解和应用及对风湿免疫病在开拓中医药领域的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有所裨益。

5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5

[2]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26-513.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782.

猜你喜欢
痹症素问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中药熏蒸配合护理治疗痹证50例
探索国企改制中资产管理的痹症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