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龙
〔关键词〕 历史教学;《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背景;竹林七贤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71—01
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文学状况是了解这个时期人物、风俗与历史状况及对人物行为、历史事件发展方向作出解释的重要依据。对于一个时期思想文化的总结,人教版历史教材大都安排了专门的内容,但在《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中却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思想及文化发展状况就形成了一个断层。笔者现就本课史料的补充及运用作如下说明和评论。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
1. 思想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极为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清谈玄学是魏晋时期地主阶级中流行的一种思潮,是当时比较突出的一种意识形态。玄学是清谈的主要内容,玄学也使清谈愈加玄虚。从历史的发展来说,玄学与秦汉文化中的老庄哲学一脉相承,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东汉末年,对儒学感到厌倦的士人,汲取老庄哲学中“自然”和“无为而治”等基本理念,将它改造发展为新的思想,借以摆脱传统力量的束缚。及至魏晋,这一思潮在社会中的基础更为牢固。到曹魏末年,由于政治环境的恶劣,许多文人既无法忍受又难以公开反抗,于是纷纷寄情山水,行为放达,不尊礼法,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魏晋南北朝这一股背弃儒教、提倡老庄所谓“自然”哲学的社会思潮,其根本性的内涵即是对个性价值的重视,他们所要得到的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是个人选择其生活方式的权利。夏侯玄、何晏、王弼则是正始年间(公元240年-248年)清谈玄学家的代表人物。
2.社会政治背景。其一,经过战乱,中国经济的重心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其二,汉魏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内迁,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虽然十分激烈,但却出现了民族的大融合。长期分裂、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普通民众灾难深重及民族矛盾尖锐是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自汉末大乱,豪强割据,军阀混战,最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20年至222年,曹丕、刘备及孙权先后称帝为王。这一时期,战争之多,数不胜数,魏蜀之间进行的战争长达四十多年,它们还要为扫清周边障碍不断出兵:司马懿平定北部,诸葛亮七擒孟获,安抚南方。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当时的统治集团腐朽荒淫,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也是这个时期出现山林隐士、玄学流行的一个原因。魏文帝大造宫殿,掠夺美女,奢淫无度。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也非常残酷。司马氏为掌魏国大权,对曹氏集团进行了血腥清洗,原依附于曹氏集团的不与之合作的文人自然难逃厄运。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与士族相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概说》)士族子弟拥有许多政治特权,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是一支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当时的司马氏集团就是典型的高级士族。
二、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的有关事迹资料及评论,多见于《晋书》《世说新语》和《太平广记》等。竹林七贤是指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与王戎七人。他们曾啸聚山林,纵歌酣饮,且因其才情气度留名千古,具体史料不再赘述。重点要指出的是,竹林七贤所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成为当时的标杆。魏晋风度的表象是放浪形骸、疏远世故,而其实质却是个性的极度张扬和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以表面的放达来宣泄对政治的不满。颓废与消极的背后深藏着激动人心的情绪和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当时人性的觉醒。从建安到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生坎坷、欢乐少有与悲伤长多的感叹,是时代的主旋律。他们在生活上追求远离政治、自在逍遥,似乎相当颓废、消极,而实际上却隐藏着对人生、自由生活强烈的追求欲望,以及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肯定,进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魏晋风度。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