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期制实施的必要性及条件要求

2013-04-29 02:46陈蕊沈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学期设置改革

陈蕊 沈毅

校历是学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编制的日历,是学校一年内工作和学习的日程安排,用来规划学校的一年整体工作部署。校历及相应的学期设置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

1985年以前,我国高校基本都是每学年两个学期的设置,存在学期冗长,课程设置、学生选课等缺乏弹性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为此,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学期调整,“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四学期制、两学期加暑期课程、两学期加暑期、两学期加暑期“工作学期”先后被采用。首批入选985的九所高校中多数已进行了学期调整,39所“985工程”高校中有20多所全面实施三学期制[1],三学期制以其特有的制度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大学的青睐。

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背景,梳理两学期制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制约性、实施三学期制的必要性、高校在推行三学期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实施三学期制改革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一两学期制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制约性

(一)我国高校现行校历学期设置的现状

我国的很多高校实行的是二学期的校历设置方式,每学年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每个学期19周或略短的教学周及2周考试周,寒假、暑假各为4~6周或略长。

从学期制的建立历史来看,两学期制是建国初期按照前苏联模式建立的,这种长学期制与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需要时间和磨练,长学期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另外,与我国的地理位置也有关,我国大多地处四季分明的北温带,每年1~2月和7~8月是最冷和最热的时期,把寒、暑假安排在此期间可有效节约能源。

(二)两学期校历设置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像是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己任、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研究型大学,其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都已发生改变,加之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因此,对于培养模式、培养体制、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要求。

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长学期制教学模式,对于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显现出弊端:对学生而言,课程学时多、时间长、课业量大,自主时间少,多被教师拉着走,同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也小,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授课时间长、节奏慢,难以有整块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长教学周的设置,与提倡的减少课堂学时,鼓励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不相匹配,且很多实践环节在教学周内完成,经常与公共课程冲突,影响效果。

二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高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六个加强”:加强通识教育,构建通识与专业结合的教育模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加强国际合作,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把留学生和交换生请进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请进名家大师,送出后备教师;加强培养方案修订的科学性,建立适合学科国际发展和国家需求的培养体系,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从课堂讲授什么过渡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2]。

推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落实与三学期改革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建设,是搭建承载学校若干教学改革举措的重要平台。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国(境)内外交流交换学习,拓宽视野

实施三学期制是适应了与国内外高校接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国际化视野的需要。笔者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校历进行对比[3-11],不难看出,调整后的三学期时间节点为学生参与学期交换学习、小学期交流活动、跨学科暑期学校等项目提供了便利,拓宽视野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在原来两学期制情况下学生赴境外交换学习带来的学期不对等的相关问题。同时,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此期间他们也是假期,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聘请一些知名教授,充实学校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课程。

分析国内外、境内外高校的学期设置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两学期制、三学期制,还是四学期制,较为共性的特点体现在:

夏季学期及暑期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安排的主要活动包括:实践教学、选修课、重修课程、高水平讲座等,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交换交流、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拓展兴趣学习等的渠道和时间。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实现课程结构整体优化

长学期课程时间缩短,教师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和结构进行调整。精炼教学内容,压缩课程学时,实现精讲多练,思考课内与课外学时的安排,提高教学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更新;同时配合更深入的学分制和选修课、跨专业选课制的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与“learn by doing”

夏季短学期的安排,避免了理工科高校长学期理论加实践课的高强度覆盖,便于更好地安排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如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短学期里,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活动与课程冲突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在实践环境中体验自主学习和来自教师、学长的指导,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升华。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实践的转化

三学期的设置,教师可以相对选择灵活的教学时间,更充分、集中地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也可以利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去国内外高校进修、讲学交流,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也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本科教学中。

三目前国内高校在推行三学期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三学期制改革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修订

三学期制改革需要统一的认识和理解、领会其精髓,如果没有培养方案的配套修订,只简单地根据长学期压缩的课时对教学内容删减或者对教学内容中的互动环节删减,短学期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不够充分,是无法实现学期调整的目的的。

(二)学生放假时间增多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时间多了,学生自我放松或教师、行政管理引导跟不上,会带来学生培养质量的下降。从一些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普遍较差,短学期设置安排或松或紧,会给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三)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随着学时的压缩,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要适应学期调整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要随之改变。教师要压缩学时、要留大量的作业、要留出更多的学生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要主动查阅资料,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论文,也可以主动地去完成一些课内未能很好完成的内容,或到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

(四)教师工作量核算

学分、学时的压缩引发的教师重新备课、工作量核算。过去部分以科研为主的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回归本科教学,一定程度上会冲击部分现有教师的授课门数和学时数,尤其是对于部分多年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势必要求他们改变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减少了学时数,要重新备课,也会造成这些教师有意见。同时,如何把课上讲授、课下指导与辅导都合理地计入教师的工作量也需要认真研究。

(五)教学组织管理

校历学期的调整,会给课程安排、考试组织、教师工作调配、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带来一定的工作量增加或改变,这是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学校各部门都要有所调整与变化,如果仍然延续过去的思维惯性,三学期制的改革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高校推行三学期制后又调整回来的原因。

四高校实施三学期制改革需要做好的准备

由于多年实行长学期的校历制度,教师和学生已习惯,要想改变成“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多方面予以调整和改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如下几方面做好准备:

(一)充分重视,从思想意识上解决观念转化问题

“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学期变成三个,也不是把放假时间加长了,它是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与国内外大多数高校一致的学期时段、推动通识教育的开展、推动实践教学等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从思想意识上转变观念,切实做好思想和行动的准备,充分了解三学期制的制度优势和精髓,不但不能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更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协调统一的学校各部门联动体系

“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涉及学校方方面面,教学的培养方案修订、名师名家暑期学校、课程教室编排、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日常管理等,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科研安排、暑期学校,几乎涉及学校的所有部门,需要大家打破过去的思维惯性,主动适应三学期制改革,全校各部门协调一致,形成联动体系。

(三)做好配套的培养方案修订,进行授课方式方法改革

三学期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会削减授课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一定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去主动适应、去做调整,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科、专业需求,做好顶层设计,长学期的课程注重理论积累,短学期的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构建适合三学期制的课程体系。

(四)深入研究暑期短学期的设置以及对学生的暑期选课指导

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的重心是短学期的利用问题,能否对短学期进行良好的利用是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12]。

短学期的课程设置既要针对实际,合理设计更多切实可行的课程项目;更要突出节奏紧凑,以拓宽知识结构和国际化视野、加强各类实习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项目设置。

(五)积极挖掘和拓展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统筹校内外师资

教育教学资源紧张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在现有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使用效率来加以缓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国内外高校间及政府、企业和高校间的各类战略联盟,加强多种渠道的合作,扩大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

“两长一短”三学期制以其特有的制度优势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从国内部分高校实施三学期制过程中,我们也看到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要思考如何应对困境,要为改革提前做好准备。任何一项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调研论证,合理设置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改革实施方案。“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为高校教改措施的实施搭建了平台,是推动高校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婷姝.中国大学三学期制实践中的困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G],2012.

[3]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改革的思考[J].科教前沿,2009(12).

猜你喜欢
学期设置改革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改革创新(二)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