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人参产业健康发展

2013-04-29 00:44杨玉梅
吉林农业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药材人参基地

杨玉梅

任跃英, 女,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人参研究委员会理事,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GAP)认证检查员,直接组织及参与GAP基地建设,多家企业通过国家药监局GAP认证。吉林省“12316”农民热线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任教授在药用植物栽培生产领域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九五”以来承担省科技攻关计划2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2项。主持完成的“《中药材桔梗的生产技术规程及质量控制体系》”获200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吉林省人参等主要道地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

本刊记者近期对任教授进行了采访,采访期间任教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她所研究的领域,包括人参育种、GAP基地建设等方面。

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目前我国人参育种方面的情况。我国人参栽培虽然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至今尚无一个人工培育的主栽品种。生产上所用的都是混合群体,严重影响了人参的产量和品质。人参的生长周期长,每代需4年左右,品种选育难度大。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系统介种法,经16年时间培育出了“御牧”品种,虽然体形优美,但产量不高,未能推广应用。韩国从1968年开始系统育种,历经30余年,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迄今已有5个人参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已陆续扩繁或在生产中示范推广。我国的人参育种工作取得了以下的进展:

(1)边条1号的选育。从1978年开始,研究人员深入各人参主产区,广泛调研之后,与吉林省集安市国有参场协作,用系统介种的方法,经过20余年的努力,培育出了边条人参新品种“边条1号”。边条1号茎为绿色,植株粗壮,株型紧凑,属二马牙类型,主根粗长,主体下侧根少而长,经下须整形后,容易形成两条腿,比混杂群体增产30%左右。可惜的是因遭受挫折,加之品种被盗,特别是1996年参场解体,管理不及时,仅收到少量种子,致使扩繁受到很大影响,未能推广应用。

(2)黄果人参新品种的培育。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将人参群体中发现的黄果突变体,培育成了黄果人参新品种,人参皂苷含量较高,但产量中等。他们还用集团选择法选出了不同茎色、果色、叶色等各具优良性状的人参类型,经进一步的选育,有可能成为未来主推品种。

由于人参生长周期长,繁殖系数低,培育新品种难度大,生产单位难以开展人参的提纯复壮工作,但采用集团选择方沙、纯化优良类型是可以办到的。该方法是在生产田中按照各种类型的基本特征选择出各具优良性状的若干集团,分别培育下一代再单株选,将具有相同特点的单株混合为集团单独培育,经过3-5代的选择,基本上可达到提纯。

目前,人参育种较难开展的原因主要有:人参的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森林的破坏和人类的过度采挖,人参资源破坏严重,目前山参资源已近枯竭。栽培参资源在市场冲击下也面临严重威胁。近年来人参(栽培参)的滞销使参地萎缩,许多地方人参已绝收,这一形势严重破坏栽培参的种质资源。另外,由于老参地(人参和西洋参栽种过的地块)不能连续使用,土地资源渐趋枯竭,也将导致人参种质资源的丧失;人参地方品种、类型、品系的收集和国外品种的引进亟待 加强。由于山参生长于深山密林,现已极为稀少,很难收集,故极少对山参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也未见到山参与栽培参的田间评比试验。近年来开展的人参种子中、长期贮藏研究和山参种子收集工作,是抢救山参基因资源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资源日趋共享的今天,农作物、园艺作物的引进都在积极进行,国外优异种质的引种栽培报道不断,但在人参生产领域却缺乏对外交流和引进,这种状况值得深思;人参种质资源研究亟待引进新方法、新手段。用常规遗传方法研究人参种质十分困难,因人参生长和繁殖周期长且栽培技术复杂,故快速简便的分子生物学新方法的引入尤显重要。分子标记育种是当今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对人参选种育种大有裨益,人参的形态标记(如根形、果色)数量有限且在生长3年后才能利用,分子标记则用于当年选择,可缩短育种周期。

任教授指出,人参育种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我省的重视,于2010年启动人参基因组计划。该计划旨在加强人参领域联合与合作,提高科技对人参产业的引领作用和支撑能力,推动人参产业快速发展。

人参基因组计划汇集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部门的科研力量。计划包括人参全基因组序列的初步测定和拼接,为人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遗传代谢工程和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该计划还包括人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部位转录组的测定和分析、人参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注释和功能基因发现,克隆和鉴定人参皂甙生物合成和调控相关基因,推动人参皂甙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并为通过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培育高品质人参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接下来,任教授又向我们介绍了人参GAP基地建设相关知识。

“GAP”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简称(英文缩写)。这个规范的实施,主要是规范我国中药材种植生产,以期达到生产质量管理的“安全、稳定、有效、可控”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GAP基地发展迅速,目前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GAP基地品种有枳壳、栀子、乌鸡、蔓荆子、车前、黄芩、黄芪、柴胡、云木香、玫瑰花、远志、太子参、红花、人参、桔梗、板蓝根、栝楼、北沙参等。

任教授主要主要介绍了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好人参GAP基地。她指出,发展人参GAP基地,要在充分理解、认识GAP的内涵,领会人参规范化生产的条件与要义的基础上,结合实情,明确实施主体,加强全程监控,并不断完善协作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以保证人参GAP基地的有效运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在人参GAP基地建设中,企业是实施主体,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等只是起到引导、扶持与监督的作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相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各种相关培训,帮助和引导企业及种植户理解GAP基地建设的目的、意义与技术内涵,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主动为企业和种植户提供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生产主体的内动力,使他们思想认识到位,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了,基地建设中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有效控制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产品质量,是建设人参GAP基地的根本目的。因为原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所谓“中成药要精选道地药材作原材料”就是这个道理。在GAP基地建设中,加强过程监督最关键。作为生产主体,企业和农户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严格按规范操作管理;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实行人参GAP基地认证只是对某一特定时段人参基地生产质量管理状况的认可,无法取代对其生产全过程的动态监督。需要监管部门多去生产现场调研,保持长期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纠正,使生产企业严格执行规范。只有在人参的种植、采收、炮制、储藏等整个环节中严把质量关,才能保证人参的质量稳定、可靠。

目前,许多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把种植、加工、销售三者的利益链条有机地连结起来,既保证了人参的质量,又保障了销路。这时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由企业牵头,在人参主产区建立GAP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农户推广应用GAP种植技术,采取统一签订种植合同,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收购外销的方式,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组织规范化种植管理及市场销售,避免农户由于零星分散种植而造成的药材质量与产品销路问题。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人参GAP基地的扶持力度,着重做好企业与农民的沟通协调工作,实现公司与农户长期互利双赢的目标。此外,为做好跟踪监测与技术开发工作,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建立可靠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技术上保证人参的质量。

拥有丰富道地药材资源的地区,在推行GAP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尊重道地药材的生长规律,切忌盲目引种,片面追求规模化;另一方面应鼓励各地充分利用产地优势,进行单品种深加工、系列化开发生产,走单品种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道地药材的质量品级,创出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终形成多品种齐头并进、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提高的良好局面。

任教授从事人参研究已经近20年,通过20年的研究工作,任教授深深感觉到,科技是助推人参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参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需要不断加强科技投入,重视科技研发,从而提高我国人参的市场竞争力,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中药材人参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水中人参话鳅鱼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我的基地我的连
胡萝卜为什么被称为“小人参”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