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答题点拨】
记叙文的主题,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文章主题包括多个层面:一是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二是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三是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四是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题,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归纳文章的主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归纳记叙类文章的主题,常常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一是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二是考查对体现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三是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归纳记叙类文章的主旨,方法有很多:
一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是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有的篇末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三是从写作背景入手。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是从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入手。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情感。概括记叙类文章的主旨时,对文中那些抒情、议论类的句子要特别留意,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
五是从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解读文章主旨的一条通道。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文章主旨。
六是从文章的写作材料入手。作者选取写作材料,是围绕主旨进行的。分析文章中的材料,常常能捕捉到隐藏在材料背后的主旨。
七是从文章所用的写作技巧来把握文章主旨,比如对“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手法稍作分析,主旨就会凸现出来。
不过,具体运用哪种方法概括文章主旨,要根据文章特点来确定。
【典例解析】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 ”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
⑤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并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阅读训练】
1.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B.于细微处见精神。
C.注重细节,真情无价。 D.学会理解,学会做人。
2.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①⑥自然段讨论较多,认为这两则材料与文题关联不够紧密,有的认为可以删去另选材料。请从内容与材料的安排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3.请你再列举一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选自2012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却表现了与人相处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道理。文章中叙述的三件事虽然互不关联,但表现了共同的主题,体现了叙事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的试题中有三道试题与主题归纳相关。
第1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全文,特别是文章结尾一段议论性的语句,归纳文章的主旨,并把自己的感受与试题的四个选项相比照,找出相同的一项。答案:A。
第2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分析,文章的选材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此题仍然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内容与材料的安排解答即可。参考答案:乍一看,似乎都有其道理,但细读则不然。从内容上看,三件事(QQ聊天,拜访前辈,作业签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联系紧密,都是平常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从不同角度恰当地表现了“善”的主旨;从材料的安排上看,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有序且严谨。
第3题以举例印证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答题时要举一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表现“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主题。参考示例:①上下楼梯靠右行;②就餐要排队;③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模拟演练】
童年的酸鼻子树
罗大
①乡下老家有棵酸鼻子树。这是故乡山林中一种野生植物,叶扁,微长。果子椭圆,形状似枣,没成熟时,又硬又青,咬一口,酸得您眉毛鼻子皱在一起,涎水直流;成熟时,皮子呈黄色,捏起来软软的,撕开薄薄的皮子,将黏黏糊糊的果肉放进口里,用嘴一吸,酸甜酸甜的,别有风味。吃完果肉,用针线把土白色的大核穿成一串,就是和小伙伴们踢毽子的玩具,如果把核扔到地里,就会长出一棵酸鼻子树苗出来,好养得很。小时候吸酸鼻子果肉时,有次不慎连核一起吸进了肚里,邻家大人过来拍拍我的头说,你娃儿等着,过两天你头上就长出一棵酸鼻子树来了,吓得我好几天睡不着觉。
②酸鼻子树在我老家屋旁的菜园地里,又高又直,年年见长。儿时,它带给我无数的乐趣。因了枝繁叶茂,不少鸟儿选择到酸鼻子树上安家。父亲认为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多次用竹竿把想在酸鼻子树上筑巢的乌鸦赶走;喜鹊是报喜的使者,不但受欢迎,有时还能得到父母馈赠食物。清晨,鸟儿用悦耳的歌声将我们叫醒,傍晚,鸟儿归巢的情景动人。幼时,我们常站在树下看鸟妈妈给小鸟喂食。
③酸鼻子的成熟期是在冬季。那时,家乡几乎没有水果,酸鼻子就显得格外难得。暖暖的阳光下,熟透了的酸鼻子经微风一吹,不时掉下几颗到地上,捡着了,仿佛捡着了水果糖似的,心里欢喜不已。菜园地里捡完了,就爬上崖去,扒开草寻。
④第一次学会用劳动挣钱,也是从酸鼻子树开始。地上铺层稻草,爬上酸鼻子树,抱住树枝轻轻一摇,成熟的酸鼻子嗖嗖掉到稻草里,一个一个捡起来,轻轻放进背兜,用树叶盖上,背到十多里外的县城里去卖。成熟好看的,五分钱一斤,有点青涩生硬的,四分钱乃至三分钱一斤卖给小贩。大约8岁那年,我第一次背了6斤酸鼻子进城,卖了三角钱,高兴得不得了,什么都舍不得买,回家后,如数交给了父亲。
⑤随着林地的开发,乡村的山林也越来越少,许多鸟儿选择到我家酸鼻子树上安家,于是我家那棵酸鼻子树上,筑了好几个鸟巢,开始热闹起来。有天傍晚,酸鼻子树上忽然传来阵阵扑打嘶叫声,原来是一群白鹤,前来霸占喜鹊的巢。喜鹊们惊恐地站在巢边,一边大声嘶叫,一边迎击入侵者,坚定地守护着家园。白鹤仗着势众,扑扇着翅膀,一轮接一轮地强袭。我们拿着竹竿,甩着土疙瘩,大声吆喝着替喜鹊助阵。然而,没用,第二天清晨我们到酸鼻子树下一看,鹊巢已经易主。
⑥酸鼻子树,把童年的情绪与记忆挂在树梢。
(2012年6月9日《人民日报》)
【阅读训练】
1.文章为什么以“童年的酸鼻子树”为标题呢?
2.文章是如何介绍酸鼻子树果子的味道的?其味道有何特点?
3.文章第①段还介绍了哪些与酸鼻子树有关的趣事?
4.文章中为什么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鸟呢?
5.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见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