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摘 要】中学政治课教学因其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和经典理论中阐发和解释教材原理,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
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时下很流行的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等,撇开种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具体应用时的区别,它们在本质上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只不过“结合”的具体形式不同罢了。可见,理论联系实际仍然是有效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不贰法宝。本文将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具体谈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理论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
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实际莫过于他们生活的实际,若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适当地将教材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效果一定明显。例如笔者在讲授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时,就非常注重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讲,因为这部分内容本身理论性就不强,基本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的价值观教育。教材所讲的德育道理很简单,谁都懂,如果完全照本宣科,带着大家读几遍课本了事,那么这些道理是否真正融入进了学生的心里,还很难说。实际上,越是浅显、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越是难讲,因为很多人只是将道理挂在嘴边,但是真正践行的人却少。在给同学们分析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几种消费心理时,笔者特意点了几名同学,让他们给大家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消费经历。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位同学发言后,我都带领大家一起分析案例体现的消费心理,并从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进行适当点评,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通过分析,很多同学认识到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本身并没有错,有些人的审美观点容易受到流行趋势和他人的影响,在消费时追赶潮流;而有些人又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想彰显个性,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盲目从众、过分标新立异却不值得提倡,消费时从众和求异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切不可不考虑代价。
对于像《多彩的消费》《多变的价格》等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单元,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教材原理,将简单的理论融化于精彩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主动从身边事物中发现理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社会现象的实际
经济生活显然有很多内容并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联系,因为高中生毕竟阅历有限,同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社会热点,这时,教师便要结合学生经验和课堂之外的社会现象来解释教材原理。比如在讲解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关于债券的内容时,笔者就很注意结合社会经济现象。教材内容很简单,只是介绍了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定义、风险程度等基本信息,教师若只是根据教材简单罗列、对比三种债券的区别,只会给学生留下结论:国债最安全、利率最低,金融债券次之,企业债券风险最高、利率最高。但是这样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三种债券的安全性和收益情况究竟如何呢?显然学生不会知道,他们只会在考试时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师板书答题而已,这样的教学显然没有实际意义,学生获得的都是最抽象、甚至是歪曲的结论。为了讲清楚这三种债券的具体区别,笔者多方查找资料,发现我国现在发行国债的主体不仅仅是中央政府,部分省级政府也可以单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安全系数其实非常高,目前还没有出现发行债券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违约的现象;另外,三种债券的利率并不完全与风险程度成正相关,现在各种债券理财产品非常丰富,债券发行主体经常会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资金。由于我国对债券的发行有严格的限制和资质审查制度,国家出于稳定经济秩序的考虑,往往会严密注意债券发行主体的经营业绩和还债能力,积极化解任何可能的违约风险。因此,在我国,无论是国债,还是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其安全系数都是非常高的。经过与社会现象进行比对分析,学生便会发现教材结论很多时候都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与现实现象不符合,学生对于原理的理解就会更进一个层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的阶段。
三、理论联系理论的实际
现行高中经济生活教材的部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高度抽象,由于时代的变化,某些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具体事例来解释,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此时,不妨换一种思路,将这些高度抽象的理论还原到当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中,用理论来解释理论。比如在讲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时,笔者就引述了马克思的一段论述:“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它享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可以看出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很生动形象,课堂上借助于经典理论有助于学生对高度抽象的结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