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刚淮
日前,笔者有位朋友评上了中高职称,我们都向她表示祝贺,她开心之余却说了句:“到顶了,再不想动了。”我以为她随便说说而已,谁知后来看她果真消极得很,公开课、课题研究、写论文案例等活动再很少参与,而其实她也才四十岁出头。无独有偶,老家一位亲戚是某校副校长,新近过四十岁生日,有人送祝语“事业兴旺”,他却连连打断说:“都四十岁了,还谈什么事业,说身体健康就够了。”饭后私聊,我跟他说:“你才四十岁,还可以评中高,也可以升正校长……”他连连摆手,“人到四十万事休。基本上不想什么前途事业的了。教教书,等着退休。”看着他一脸诚朴,不像虚言,我自唏嘘。三四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教学业务精湛,教学经验丰富,正是发展成熟大显身手的时期,在学校里是顶梁柱,在社会上正是定海石,可是他们为什么纷纷热情消退,驻足不前了呢?仔细分析发现,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韶华已过,精力衰减。一名教师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打拼,对于教育教学已经熟谙。多年的实践既使得自己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了解,也使得自己对教育已然失去了兴趣和激情。心态的变化常常源于身体的变化,由于多年的辛劳,身体的器官开始衰老,精力恢复已经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快了,人悄悄地有了疲倦感。四十岁,人的精力已经到达了顶峰,事业也差不多走到了一个高原期,韶华不再,青春难驻,白发不知何时悄然钻出,皱纹横添一簇又一簇,人生感慨增多,激情也开始消退。事实上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辛劳已为人们广知,年过四十,职业倦怠感进一步增强。意志稍微薄弱些的都会忍不住提醒自己:何必再那么拼呢?思想和精力投入因此而减少。
第二,青春不在,志向已改。年轻教师入职初,常常满怀壮志,一定要努力,争取成为像某某那样的名师。可是,经过多年的打拼才发现,成功不是那么简单,成功的背后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努力,还受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影响。现在回首看来,要么是自己经过多年努力,收获寥寥,渐渐生出挫败感和失落情绪,由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派上用场了———当名师有什么好的,把自己搞那么累;要么是略有成功,如终于评上了中高职称(有些小学教师甚至以小学高级教师为终身目标),获得过区市省级荣誉,或者做了校长了,于是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教育成功又能怎样,不就落得个虚名?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愿再努力了。
第三,知识不新,观念保守。提到学校安排培训或学习,一些中老年教师很一致的说法是“让年轻人去”,然而说多了,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被知识的列车甩到了后面。现在的时代是学习的时代,知识更替快捷,人如果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自然很快被淘汰。生活中不少老师不太习惯小孩子的网络用语、流行语言等,还动辄禁止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这都是逆时代而行,自然难以融入社会,难以走进学生的心里,被淘汰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说,终身学习不是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形势需要,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想,也这样做,自己的教育和人生才可能与时俱进。
第四,经验丰富,因循守旧。人到中年,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经历丰富,积累了较多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财富,如在面对学生矛盾、教学困惑、管理难题时,因为过去经历过,知道怎么处理,因此常常手到擒来,迎刃而解。当然,经验也可能变成枷锁,过分依赖经验也常常使自己陷入尴尬,自讨苦吃。例如,有位教师自恃教学经历丰富,还曾获得过区市名师称号,对时下的一些课堂教学改革不以为然,认为都是些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可是几年后,学校年轻教师渐渐担当大梁,声誉鹊起,她再走进他们的课堂已发现,自己的教学落后他们已经很远了。类似于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多。一名教师的衰弱有时并不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促成,往往就是在这种悄然之间发生的。
中年教师的衰落有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年轻教师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观念新颖,创新能力强,等等,但同时也应看到,中老年教师虽然在精力、技能、观念等诸方面因为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影响,存在着不足或遗憾,但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人生智慧,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具有更辽阔的教育视野和人生胸怀,对于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行动,这又常常是年轻教师所不能及的。如果他们能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的优势,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人生新的动力,从而树立新的人生理想目标,扬长避短开始人生新航行,他们将为教育的发展贡献出年轻教师所不能及的巨大能量,他们则也可能抵及自己教育人生新的高度。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呢?
一、重新定位,明确人生新目标
年轻教师的规划往往到了中年便结束了。如想成为中教高级教师,那么在前十多年二十多年的工作中,自己的方向很明确,重点很清楚,知道对照条件,按照常规发展,哪些年需要在教学上多着力钻研,哪些年在教科研上着重发展,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年限还缺几年需要补上等。这样一来,人生就有了明晰的奋斗方向。可是,人到中年,职称目标实现了,适当的荣誉也都有了,再高的目标又很遥远,自己就会产生颓唐畏缩的心理。人生缺少更上层楼的豪情壮志,人也就懈怠下来了。笔者有位朋友参加他们市里的教育家培养对象学习班,培训回来告诉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参加培训跟不培训就是不一样,听那些专家讲座,我又有了动力了。”原来是一些专家专为资深教师举行的培训,给她以新的启迪,使她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不为名利,只想挑战自己,看我还能为教育贡献出什么。”她的话里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澎湃的动力,一脸志在必得的阳光。由此可见,一些资深的中老年教师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其实完全可以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进入人生第二春。
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也在与时俱进,比如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在中小学申评教授级(正高)教师,这就使得原本是评上高级教师就觉得人生到顶的教师职业生涯又有了更高远的天地,就算四十岁评上高级,还有近二十年的工作时间,作为不甘平庸有志向的老师,又岂能就此驻足不前呢。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教师培训中也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这一块,应该考虑到中老年教师的心理需要,举行适当的励志教育,以此激发他们的人生新志向,开始人生新航程。
教师年轻时定下的理想往往远大,也容易失之空浮,而人到中年,此时定下人生的目标方向就会更加理智和现实。例如,南京有位中年教师看淡了名利,觉得人生需要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努力。他小时候很喜欢本地的说唱艺术“白局”,因此自己非常钻研,稍微有些心得之后,就在学校中开设选修课,不少孩子很感兴趣,纷纷跟随他学习。由于这种方言说唱的形式活泼生动,孩子们很喜欢,他们经常在班级、学校等场合表演,赢得很多掌声。学校因此决定在全校推广此项活动,他则更加投入到“南京白局”的研究和推广之中,他无意成名却成了当地文化、教育部门和广大群众中的名人。此时,他却乐意做这样的名人了。因为从中他找到了快乐,乐此不疲。一名普通教师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人生的快乐,寻找到自我实现的平台和路径,这是年轻时候所不敢想的,因为那时为了生计,为了浅近的名利,常常遮蔽了“望眼”。如今,人到中年的他可以放下了这些,重新寻找到方向,轻装上阵反倒容易获得成功。这在外人看来似乎应证了那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找准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与方向,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样的智慧只有人到中年才能具备。
二、扬长避短,总结提升经验
中年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人到中年,精力自不能跟年轻人比,年轻人通过培优辅差提升学生成绩,中年教师便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年轻教师基本功扎实,现代教育技术娴熟,自己自然比不上,但是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点找得准,难点突破方法多,这就是优势……正确分析自己,既不能高估,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扬长避短,总结梳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展眼周围一些知名的特级教师,他们之所以能出版一本又一本书,主要是他们在中年之后再发力的缘故。年轻时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下足了功夫,注重实践研磨的时候多,如今,他们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总结梳理,知道哪些是符合当前新教育理念的有价值的东西,哪些是属于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项目,哪些地方需要进行完善补充,哪些属于实践中的探索,还不尽成熟,等等。这样梳理过后,自己就清楚了努力的方向和重点,适当规划一下,便可以在几年时间内做出一些重要的成果。把这些成果公开了,让更多的年轻老师学习、研讨、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成长经验,给年轻教师以成长的激励和启迪,则功莫大焉。作为学校管理者,则应看到中年教师所具备的优长,积极提供帮助,以成全人发展人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支持,比如上海市七宝中学仇忠海,为了加速一批教学风格各异的教师成为自成流派的学科教学专家,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教科研成果档案室”,请专家指点、润色。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基本成形后,学校提供资金和方便,帮助教师出版。目前,教师撰写出版专著近50本,在基础教育界引起轰动。
笔者有位同事,因为多年来执著于写字教学的研究,因此积累了不少教学的案例和心得。人到中年后,觉得这些探索符合现时关于重视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潮流,因此沉下心来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历时两年,他创新设计的书法教学经验出版,配套的学生习字册也同时在部分联谊学校发行,他因此而经常被邀请到学校和相关部门去开设书法教育讲座,去年他还被评为某市书法教育推广人,他的人生因此而走向新的高台。类似于这位老师的案例有很多,如有的老师钻研读写结合而总结出习作教学的经验,有的老师醉心于绘本作文研究而总结出版了个人专著,诸如其类,都说明了中老年教师不是教师队伍中的累赘负担,其实是一座宝藏,合适的开掘,往往能创造出奇迹,服务于教育。
三、吐故纳新,力争与时俱进
某位年轻教师遇到了一个麻烦,他想申报省级规划课题,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专题,可是申报条件要求主持人必须有高级职称。他思来想去,找到了邻近学校有一位教师,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他是高级教师,只是年近五十了,不知他是否愿意。登门拜访之后,那位老师欣然应允,并对这个专题进行了详尽的指导,课题因此而顺利获得立项。几年研究,成绩斐然,顺利获得结题。年轻教师因为钻研,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那位老教师则因为领衔课题研究,而不断学习,勤于钻研,已经成为某市该领域的专家,不但在中小学讲学多场,还受聘于本市的师范学院作兼职教授,成为知名专家。一位原本打算解甲归田告老还乡的教育老兵,因为一个课题而不断进行学习、创新,最终成长为行业专家。这样的事例让人深思。我们周围其实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年轻时都曾风云教坛,对于教育教学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因为年龄渐长,知识更新慢,而逐渐退出教育的核心舞台。而其实,如果他们仍保持学习的心态,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现时的教育革新的洪流中,他们不但不会被淘汰,反倒能贡献别样的智慧和成绩。
由此,笔者想到了小语界的常青树———支玉恒老师。支老师三十七岁时从体育教师改行教语文,他觉得自己要教就教好,要做就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这样的定位并不浮浅,也非易事,而是务实。经过努力,他实现了目标,并且超越了普通的优秀,一步就跨进了语文教学最高的殿堂,成为一名卓越的语文教师。人到中年再发力,这一发就不可收拾,从此创造了风靡全国小语界几十年的神话,支玉恒老师七十多岁,仍活跃在各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像支老师这样中年以后仍好学钻研的老师还很多,比如尝试教学法的创始人邱学华老师,以前都是在幕后指导年轻老师进行尝试教学的课题研究,人到中年以后屡屡被人邀请,亲自上课堂教学。他顶住各种压力,毅然决然地挑战自己,进行教学,结果深受学生喜欢,广受前来观摩学习的教师好评,他也因此走遍大江南北,公开献课数百场,把尝试教学法的思想传播四面八方。曾经看过中学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的介绍,他人届中年,从评点名优教师众多课例中忽然悟道,觉得自己也可以从尝试教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解,一次成功而热潮喷涌,直到退休仍孜孜不息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中。人到中年又何妨,只要有心向学,锐意求真,中年教师往往眼光更敏锐更深刻,更能把所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迅捷找到最科学又具有操作性的路径与策略,他们所具有的教育实践性智慧往往是年轻教师所不能具备又是一些教授学者研究所欠缺的前沿又实用的教学论的宝贵资源,弥足珍贵。
四、友善助人,实现成人达己
中年教师“老”而未老,恰正是人生中的金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正到达一个顶峰,他们刚从年轻教师中一路过来,他们对于成长中的困惑和磨砺有着非常鲜活的实践体验,这些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和生动案例,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成长故事,使之引领和启迪青年教师成长,这不啻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北京师范大学附小吴建民校长曾经介绍他们学校的做法,他们把本校一些退休的特级教师资深教师等组成名师指导团,请他们到学校来听课,指导年轻教师上课,邀请他们给年轻教师作讲座,介绍他们的教育经验,同时,还请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这就使得退休教师们的智慧思想也能为学校的建设发挥了作用。一批退休老教师尚且能为学校发展出工尽力,何况尚处于年富力强的在职中老年教师呢?
作为中年教师,对于抛头露面的一些机会逐步让给年轻人,而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方面则可以充分发挥力量,以老带新,以强助弱,结成师徒,建成传帮带的链条,形成传帮带的氛围和传统,这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因此,有不少管理者积极组织搭建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发挥成熟教师的力量,帮助学校培养年轻教师成长。当然,从中年教师自身来说,自己对教育教学耕耘了几十年,许多的理解和经验能够传授给年轻教师,并因此而深得他们的尊重,自己也收获到成就感,人生的价值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也是值得骄傲的荣誉。中国古代儒家倡导“成人达己”的思想,通过成就成全别人实现理想,实际上也是自己事业和生命的延续。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提倡“立德”“立功”“立言”以求精神不朽,这种理想其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深处。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理解中年教师的心理需要,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搭建合适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作为中年教师自身,也应积极调动人生的积极的心理需求,摒弃庸俗的功利的得失观,而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引导自己,以开阔的胸怀和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培养后备人才中去。
总之,教师人到中年,这是一个成熟的信号,但绝不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休止符,更应是吹响教师迈向人生辉煌的新号声。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充分理解和体谅中年教师复杂的心态,积极调动起他们二次创业的工作热情,更新观念,抛弃安逸守命的旧思想,树立志向,搭建平台,提供成功的路径,要让中年教师为师生发展和学校的进步贡献出新的力量,也让他们在发展学校成人达己的过程中,也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实现人生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