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敏
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的精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提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一是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敢于创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二是要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就能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是要呵护学生的灵性。有人说,创造的灵性,创造的欲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这里所指的“灵性”就是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它反映思维的新颖度,即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国外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令人称道,他发现有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形的,就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学生说:“我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位老师的循循诱导,既使学生知道了苹果是圆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的创新。
二、注重原型积累,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基石
语文知识充满着原型,它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良好载体,利用原型进行启发训练,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积累越来越多活跃的知识原型,学生在面临新情境时便会不召自来,使学生产生新、奇、特的思路,使问题迅速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广泛地收集资料。积极地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大量地储备知识。为实现“原型启发”——产生创新思维做准备。
三、教会学生想像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都是在想像中展开的。联想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它是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如有一次我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河流,让学生通过观察这条河流展开想象写一篇含有一定道理的文章。在课堂上审题时,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这样加以引导:
师:要让这河水清清,永不干枯,需要什么条件?
生:要保持上游的山林茂密,小草青青。不乱砍树木,不乱挖矿山……
师:这其实要求人们对环境有什么态度?
生:要保护环境。
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继续引导:
师:要让这河水不乱跑,需要什么条件?
生:要有坚固的河堤。
师:假如把学生比作河水,把纪律、法令制度比作堤岸,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学生要遵守纪律、法令制度,就像河水不能冲破堤岸一样。
我非常高兴地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认为这样的教学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回答富有个性而又充满智慧。这不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生动体现吗?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性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作业而言。它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完《静夜思》一课,可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你们喜欢李白写的这首诗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请你用合适的方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诗人。再如教学《卜算子·咏梅》一课后,布置这样一道题:如果让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你会怎么做?当然,语文开放性作业是多方面的,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精心设计,只要能够尊重学生在能力、个性、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是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做自己想做的事,让作业与学生心灵沟通,让作业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