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与华剧艺术之略比

2013-04-29 15:36蒲蕊
关键词:皮影戏

蒲蕊

摘 要:陇剧、华剧虽各属甘肃和陕西两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但它们都源于我国皮影戏。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艺术特色方面既彰显着各自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显现其具有的同源性。

关键词:皮影戏;陇剧;华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20-02

皮影戏又名“影子戏”,“灯影戏”等,选用皮革为制作材料,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

因文献不足,关于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据文献资料显示此艺术形式最迟在北宋时已趋向成熟。如宋代张耒著《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表明皮影戏是与当地说唱艺术相结合而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宋代以后至明清,皮影影戏一直盛行。特别在清末民初时,皮影戏遍及全国各地,它与当地的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各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艺术。乃至在今天中国的戏曲百花园中,有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而来。譬如陕西的华剧和甘肃的陇剧。以下是从音乐角度对两个戏曲剧种进行的梳理和比较。

一、历史沿革及名称定位

(一)陕西华剧

华剧又名碗碗腔,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碗碗腔早期专用于皮影戏唱腔,而后吸纳戏曲表演形式,逐渐发展为新的戏曲剧种。因其中主要打击伴奏乐器“碰铃”,俗称“碗碗”,声音清脆铮铮作响,加上演皮影时需要用灯盏照亮子,故得名“碗碗腔”或“灯碗腔”。根据其主奏伴奏乐器阮咸同时也称“阮儿腔”。

20世纪50年代,以真人演出替代皮影表演的碗碗腔搬上舞台作为新的戏曲剧种被命名为“华剧”。其后碗碗腔在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造,并成立了专门的碗碗腔演出团体,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大荔县碗碗腔剧团等,活跃于当地。

(二)甘肃陇剧

陇剧是甘肃省新兴的、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古老而独特的陇东道情皮影戏,陇东道情皮影戏主要以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的环县道情皮影戏最为正宗。可以说陇剧就是在环县道情基础上,经过整理、继承和创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批文艺工作者对道情皮影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搜集、整理及改造和提高工作,为皮影戏向舞台剧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之后陇东道情戏常演剧目,如《二姐娃做梦》、《吵宫》、《刘巧儿》、《金碗钗》、《挑女婿》等相继以真人上舞台试演而成功。1959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以大型历史剧《枫洛池》为脚本创编的陇剧,晋京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标志着该戏曲艺术已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规模。继而“陇剧”作为一门新生戏曲剧种和甘肃的代表性剧种而被正式确立名称,并成立了专业的陇剧演出团体甘肃省陇剧团。

以上可见,两个戏曲剧种都脱胎于皮影戏艺术,并且同在20世纪50年代时皮影戏在各地进行了革新,形成了以真人代替皮影表演的新剧种。所不同的是,华剧和陇剧在唱腔和乐器伴奏的选用上却展现出各自的地方性特色。

二、音乐特色

(一)陕西华剧

碗碗腔在用作皮影戏唱腔时,有四路各具特点的唱腔支派,属于说唱性的表演形式。其板式较为单调,曲调比较粗犷。当发展为舞台剧后,为了更好的表现碗碗腔剧目的艺术情境,艺人们通过革新创造,形成了既细腻委婉、清丽悠扬,又激昂奔放、雄健豪迈,刚柔相济的音乐风格,构成了丰富、完备且独具特色的板腔体音乐。

碗碗腔音乐根据剧情的发展,通过变化的板式来表达一定的感情内容,以达到幽雅、细腻的艺术效果。其基本的唱腔板式有:慢板、东路、二八板、慢紧板、紧板、飞板、滚板、垫板、闪板、杨句子、观灯、过关、快三眼等二十多个;彩腔有花花腔、叠腔、倒板序子等。除观灯、过关只有花音;滚板和叠腔只有苦音外,其他各种板式中都有善于表现欢乐的“花音”和擅长表现悲伤情绪的“苦音”之分。两种腔系各有其不同的音律、音阶、调式、调性及表现功能,二者之间的交替运用,大大丰富了乐曲内容,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调式多为徵调式。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曲牌和锣鼓音乐,如杀妲妃、梵王宫、重台、过山、银钮丝、桂花香、硬顶、落江院、菩萨台、新春令、粉蝶儿、鬼推磨、头回南路、二回南路、大起板、小起板、五字头慢板、六字头慢板、东路天杆、紧板正杆等。击打乐谱有二十样锦开场、桂花城开场等。另外,慢板和紧板又有“三不齐”(西厢调)的特殊唱法。由此可见,碗碗腔的板路和声腔艺术的完整性及丰富性。

碗碗腔曲调婉转、缠绵的音乐特点源于它唱腔的优美、抒情以及在唱词格律、声韵上的讲究。碗碗腔的唱腔没有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其唱腔的最大特点是真假声自然和谐的结合并用,而各行当在演唱时又略有不同,如小生、小旦、青衣采用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特别是拖腔的运用,跌宕起伏,耐人回味;其他行当,全用真声,如老生、须生、老旦、小丑;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的演唱方法。碗碗腔的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也有“单句送”,即七字的上、下句唱段,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以上句押韵落板,曲调曼声而下,不同于其它剧种。

碗碗腔音乐板式丰富,唱腔多样,节奏也较为复杂,节拍强弱有其特殊的规格。总体可归纳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散板四种形态,与多数板腔体剧种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板式有其不同的节拍,不能以常规的板眼来对其规范。通常一种板式其代表性节拍为一种,有些板式则存在两种以上的节拍,还有些板式在个别地方含有混合节拍,如(慢板)中的3/4,(紧板)中的3/4、3/8等,特别是“三不齐”(西厢调)唱腔中带有的混合节拍就更多。

清脆、明快的碗碗当属碗碗腔中最具特色的伴奏乐器。此外其他伴奏乐器还有,击打乐:梆子、干鼓、铙钹、铰子、手锣、马锣、大锣;弦乐:月琴、硬弦、板胡;吹奏乐:唢呐、笛子、喇叭等。演唱时,由月琴和碗碗领奏,硬弦、板胡伴随,各种乐器的混合交响和着婉转细腻的唱腔,构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碗碗腔音乐伴奏。

(二)甘肃陇剧

陇剧是在继承陇东道情音乐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西北地方戏曲及民歌之音乐特色而形成的以板腔体为主体、民歌为补充、嘛簧为特色的综合体艺术。曲调多为徵调式。同一调式下,又有伤音与花音之分。伤音曲调委婉,常用于表现哀怨、悲愤、愁苦之情;花音曲调高亢豪放,擅于表达欢快喜悦的情绪。其中板腔体为上下两句体的唱腔结构,民歌类属于方整型四句体唱腔结构。陇剧唱词常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

陇剧的传统唱腔为叙事抒情性唱板,有较强的说唱性,故节奏不受板眼限制,自由灵活。由弹板、飞板两大基本板式构成。开头多用散板演唱,到过门、首簧曲调时转为规整节拍,整首音乐形成了规整与不规整的混合节拍。而新创板式既保持和发扬了传统陇东道情音乐唱腔的特点,又借鉴梆子戏板腔变化结构的规律革新、发展出慢板、二流、紧板、散板等四大新板式。不仅具有节奏规整、旋律流畅、表情鲜明、歌唱性强的特点,而且使其音乐的表现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基本适应了舞台艺术的需要。以上这六种基本板式,构成了陇剧唱腔的主体。

“嘛簧”也叫帮唱、帮腔。悠长婉转的“两句一嘛簧”、“首尾两帮腔”的演唱,不仅是陇剧音乐中最富艺术特色、地方风格最为浓郁的部分,而且也是区别各类唱腔板式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为了配合声腔塑造人物,陇剧在使用伴奏乐器上也在不断改进。除沿袭过去陇东道情文场以四弦、笛呐、笛子,武场以渔鼓、水梆子、简板为核心乐器外,还增加了二胡、高胡、琵琶、扬琴、笙、锣鼓等民族乐器以及提琴、铜管、木管等西洋乐器,使乐队构成了以民族管弦乐为主、西洋管弦乐为辅的中西混合乐队编制,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张志文.碗碗腔的节拍特点[J].当代戏剧,1996(3):34-35.

〔2〕魏伯庆.同朝皮影与碗碗腔[J].当代戏剧,2004(3):38-39.

〔3〕大型碗碗腔古典剧金琬钗[J].当代戏剧,2005(1).

〔4〕每文,杨力.碗碗腔皮影戏[N].陕西科技报,2003-8-1(03).

〔5〕谢艳春.陇剧的风格特点及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1999(2):18-2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皮影戏
皮影戏:让影偶“活”起来
马派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难忘的皮影戏
皮影戏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The art of light and shadow
皮影戏传承者:希望它历久弥新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