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良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学习理念”中指出“倡导自助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由此可见,实现“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提升,地理实践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校园周边环境则是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场所,本文以笔者学校所在地为例进行说明。
一、校园周边环境概况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段,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本校地处县城城郊结合部,周边地理环境要素丰富。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秭归县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学校周边聚集了长江西陵峡、三峡大坝、屈原故里风景名胜区、三峡竹海风景名胜区、工业园、物流园、水果批发市场等景观,其类型多样,适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素材也极为丰富。
二、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1.实践活动地点选择
地理实践活动地点的选择应遵循安全、便捷、典型的原则,地点选择便于开展观测、实验等活动,学生能够比较安全、直观地参与实践,活动地点兼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的相关内容。
2.实践活动主要项目
依据本校周边的资源分布状况,对相关素材进行分类和筛选,见表1。
3.实践活动路线设计
路线1:九里工业园→滨湖住宅区→水果批发市场→翻坝物流园。课时安排:5课时。
见习内容: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区位条件分析,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章节中有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城市化的理论和秭归县城的实际联系,绘制秭归县城主要城市功能区简图,描述城市功能区布局的特征并说明其布局的条件和原因。
路线2:屈原故里风景名胜区→三峡大坝。课时安排:3课时。
见习内容:发展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将选修3旅游地理部分纳入实地教学环境,主要有发展现代旅游业对于秭归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如人文建筑景观展示出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类宗教历史文化等。
建筑景观风格及成因分析,通过观察屈原故里建筑风格,如房檐宽度、屋顶坡度等,从气候角度解释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景区自然植被的种群统计,观察植被的特征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河流综合开发利用角度分析长江三峡综合开发的效益,水坝建设对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特别是水库建成后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利弊分析。
路线3:三峡竹海风景名胜区。课时安排:5课时。
见习内容:观察河流地貌形态特征,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并绘制河流地貌简图;观察并统计主要植被种类、特征以及局部区域垂直分异特点;观察区内地貌特征,结合岩石特征分析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野外岩石的识别与判定,开展石灰岩用稀盐酸判定实验。
路线4:学校边坡挡土墙。课时安排:1课时。
见习内容:室内观察滑坡过程示意图,明确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体的基本特征和滑坡的危害,查阅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办法。学校操场观测校园内边坡挡土墙的坡度、墙面状况等特点,结合滑坡发生机制分析其成因并绘制挡土墙正视简图和横截面简图,明确常见滑坡防治办法所蕴含的原理。
4.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
以学校地理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各教师专业特长,进行适当的人员以及实践项目分工,统一设计具体野外教学内容,各相关教师具体负责野外实践指导。
学生依据学习小组展开活动,各学习小组分组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兼顾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能力划分,每小组6人左右为宜。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实践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形成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自制地图等多种形式的成果,成果展示可借助学校校园网站、广播台、校本课程以及校园科技文化节等多样化方式进行公开展示。
活动评价应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由各小组学科组长记录教师的活动过程点评,根据教师点评层次予以积分统计。成果展示环节,根据教师点评汇总各组在展示过程中的得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活动能力以及成效等方面的评价,发挥评价对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然地理理论的野外见习,到自然地理环境中去发现和验证各类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既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增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又能通过绘图、实验等活动锻炼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