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之我见

2013-04-29 00:44冯国梁
甘肃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结论课外科学

冯国梁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目

标;自主;正确处理;课外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46—01

新课标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因此,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了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探究目标,把握探究重点

首先,教师设定的探究目标要基于学生的基础,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讲到《沉和浮》一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现象时,教师可以说出探究目的:我们来看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心中有数,避免探究活动陷入漫无边际的盲目活动中。

其次,把握探究重点,抓住探究关键,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环节。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可能往往会安排好几个探究活动,有时一个活动还要经过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我们应找准探究点,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

二、注重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

探究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把重点放在创造条件、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探究和发现上。学生探究时,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及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点拨,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

现在的科学课堂经常会出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现象。组织教学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组织教学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鼓励学生。记得上《橘子》的录像课时,录像里学生在剥橘子,数橘瓣,挤橘汁,尝橘汁后,兴奋不已。这时,只见章老师不慌不忙地拎起一盏自制的小橘灯,静静地伫立在同学面前,慢慢地同学们都被老师的小橘灯吸引过来。教师一句话没说,就控制了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智慧。除了调控,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指导也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思考最佳方法。这样做并不违背自主性的原则,小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期间不论教师给予多大的帮助,只要获得了成功,多数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都会非常高兴。如果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学生的科学探究目的就会变得不明确,甚至偏离方向,导致探究失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探究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正视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不同的结论是很正常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它们,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一旦出现不同结论,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实验过程和所获得的数据,引导学生反思,仔细梳理自己的探究过程,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在反思中没有找出问题,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仍应进行重复实验,强调实验结论的可验证性。在反思和重复验证的基础上,确定实验的结论没有错,或者自己找不出原因时,学生要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实事求是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同学们一起讨论,请同学和老师帮助自己分析原因,查找问题症结所在,而不是匆匆走过场,草草收尾。正如所有科学家都会出现差错一样,分析、探讨错误的原因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极好方式。

四、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科学探究活动不应简单地“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应“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从课内到课外,让问题贯穿活动始终。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发现或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打破在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思考,积极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感悟有效探究的乐趣,才能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课堂应有的活力, 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结论课外科学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结论
科学拔牙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惊人结论